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作品简介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边塞诗。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送别相结合,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热海的奇异风光,并在极写“热”之后拈出一“寒”字,以上文所有对“热”的描绘有力烘托崔侍御为官清正严明。
译文注释
译文
侧闻(3)阴山(4)胡儿(5)语,西头(6)热海(1)水如煮(7)。
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8)。
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
蒸沙烁(9)石燃虏云(10),沸浪炎波煎汉月(11)。
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
阴火(12)潜烧(13)天地炉(14),何事偏烘西一隅(15)?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势吞(16)月窟(17)侵太白(18),气连赤坂(19)通单于(20)。
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
送君一醉天山郭(21),正见夕阳海边落。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柏台(22)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
注释
(1)热海: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
(2)崔侍御:未详。侍御,指监察御史。
(3)侧闻:表示有所闻的谦词,等于说“从旁听说”。
(4)阴山:指西北边地的群山。
(5)胡儿:指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子弟。
(6)西头:西方的尽头。
(7)水如煮:湖水像烧开了一样。
(8)遥旋灭:远远地很快消失。
(9)烁:熔化金属。
(10)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11)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12)阴火:指地下的火。
(13)潜烧:暗中燃烧。
(14)天地炉:喻天地宇宙。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15)隅:角落。
(16)吞:弥漫,笼罩。
(17)月窟:月生之地,指极西之地。
(18)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19)赤坂:山名,在新疆吐鲁番境内。
(20)单于:指单于都护府所在地区,今内蒙古大沙漠一带。
(21)天山郭:天山脚下的城郭。
(22)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汉时御史府列柏树,后世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柏府或柏署。因御史纠察非法,威严如肃杀秋霜所以御史台又有霜台之称。
创作背景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这首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岑参虽未到过热海,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文学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他的诗突破了以往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则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边塞诗,它巧妙地把写景与送别结合起来,却又没有丝毫的矫柔伤感之请,代之以热情澎湃,在边塞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侧闻”,表示热海景象并非自己所亲见,起句平稳。次句紧承首句,一下子振起气势,“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热海的水热的程度便很直观了。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当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两句是说: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此诗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完美展现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在天山脚下的城郭,在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时,与朋友送行,无尽的离别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无形,豪放不羁。“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最后两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6-117
-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1-254
- [3]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