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为北宋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秋日的景色。上片从近景写到远景用芙蓉、金菊、红树勾画出一幅绚丽的金秋图画。下下片用流水、碧天、鸿雁描绘深秋的淡雅高阔,并融情入景,点染出词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仕途上的期待。这首词写景淡而有味,富于画意;语言温润端丽,秀洁清新;意境高远淡雅、陶然旷达。
译文注释
译文
芙蓉(2)金菊斗(3)馨香(4),天气(5)欲重阳(6)。远村秋色如画,红树(7)间(8)疏黄。
芙蓉花和金黄的菊花在争妍斗艳,日子已将近重阳的时候。远处的村庄秋色如画,红红的树叶间杂着稀疏的黄叶。
流水淡(9),碧天长,路茫茫。凭高(10)目断(11),鸿雁(12)来时,无限思量。
流水清浅,碧空万里,道路茫茫难有尽头。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看见鸿雁飞来,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量。
注释
(1)诉衷情: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2)芙蓉:木芙蓉,一说为荷花,与时令不符。
(3)斗:比,争。
(4)馨香: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5)天气:时令,时节。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赏菊之俗。
(7)红树:指秋天叶子变红的树,如枫树等。
(8)间:夹杂。
(9)淡:此指水缓流平满貌。
(10)凭高:登临高处。
(11)目断:望尽,望到望不见。
(12)鸿雁:即大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
创作背景
作者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赋此词,时四十八岁,为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他由参知政事贬来此地已六年,常借酒遣怀,《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此词是秋天在开封登高远望时所作。
文学赏析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这是一首秋日野游,遣兴自娱的令词。晏同叔一生仕途坦荡,性情散淡,过着「未尝一日不宴欢」的生活。为官之余,歌饮郊游自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词作当中。这首词写的是重阳登高的景与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句中的芙蓉(指荷花)和菊花都是秋季里开放的花。词人写秋日里万花纷谢唯有芙蓉和满目金菊竞相绽放的景致,不单纯是写景,同时交待了季节。下句「天气欲重阳」则更进一步点明节气。中国古代有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中国唐代大诗人王摩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上阕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阕起首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写景气势恢宏,意境旷达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并使上阕中秋色如画的静物描写进一步成为动态描写,语言生动秀洁,精炼浑成。至于由此而起的思量之情则是触景而发。极目高远,尽见天地之间蓝天白云,秋离气爽。恰此时望见大雁天边而来。鸿雁传情之说古亦有之,词人由此联想起远方疏亲密友,引起对远方亲友的怀恋是十分自然的事。在前词丰厚的铺垫之上,聊以「无限思量」叙寄情思,又戛然而止。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绝,蓄意绵绵,情溢词外。词的下阕在写景的基础上,融入情思,增添了词的内涵。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这首词全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达词人怡然自得的雅兴和由重阳节而引起的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而这种思念的伤感却是在隐约之间的。在语言上,这首词在具备晏同叔词温润端丽的一股特点以外,尤见秀洁清新,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词中注重色彩描写,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汪政.二晏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23
- [2]叶嘉莹.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01-102
- [3]肖笃宋.唐宋词三百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81
-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