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写陪郑潜曜春游韦曲之事。第一首的前四句写惜花志胜,后四句写寻幽寄慨,描绘了韦曲形胜之地的幽雅美景,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韦曲(2)无赖(3),家家恼杀人(4)

韦曲的花这样死皮赖脸,开得家家户户人人心烦。

绿尊(5)(6)尽日,白发好禁春(7)

我真想整天举起酒杯痛饮,白发老人靠它才能挨过春天。

石角钩衣破,藤枝(8)刺眼(9)新。

山石的尖角把我的衣襟钩破,藤蔓的嫩枝鲜明得刺人眼。

何时(10)丛竹,头戴小乌巾(11)

什么时候我才能有一小片竹林,头戴小乌巾,享受生活的安闲?

注释

(1)郑驸马:即郑潜曜,为广文馆博士郑虔之侄,玄宗女儿临晋公主的丈夫。

(2)韦曲:在长安城南,下杜(杜曲)东北,是几代人做过宰相的大族韦氏聚居的地方,故名。唐代有不少贵家园林别墅建在这里。

(3)无赖:本意是指人的行为多诈狡狯,此处是用反语,形容春花盛开,好像有意撩逗人们,与人纠缠不休的样子。

(4)恼杀人:亦用反语,实则非常喜爱。

(5)绿尊:同“绿樽”,酒杯。

(6)虽:一作“须”。

(7)好禁春:亦用反语,实谓禁当不住春天。禁,一作“伤”。

(8)藤枝:一作“藤萝”,一作“藤梢”。

(9)刺眼:惹人注意。这里指藤枝在春天里长出惹人注目的新绿。

(10)占:占有,占据。这里指买一处园林。

(11)小乌巾:隐居者常戴的便帽。《南史》:“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创作背景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这两首诗当依《杜臆》《杜诗详注》,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春天。当时杜甫仍在集贤院待制,一直未得到官职,心中抑郁,勉强陪贵公子饮酒作乐。虽有被捐弃的隐忧,但还没有完全失望,诗人还想通过友人的举荐或走“终南捷径”,以取得一官半职,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杜甫陪郑潜曜在韦曲游玩,写下这两首绘景咏怀诗。一说,这两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时任左拾遗的杜甫由于受到排挤,不得信任,倍感苦闷,经常去长安城南的曲江游览散心。一次游韦曲时,他写下这两首诗。

文学赏析

第一首写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触动归隐之情。首联用俗语,说“花无赖”正见其有趣;说“恼杀人”正见诗人喜爱春光,反言以志胜,豪纵跌宕。颔联补足首联之意,韦曲的春色很好,这正是及时赏玩春光的时候,可是诗人的头发白了,青春已经消逝,不再有少年的游兴,所以对着春光有无可奈何的感慨。“白发好禁春”,仍然是用反话来透露正意,是说衰老的人不好当着这春光而尽情领略,可见“花无赖”“恼杀人”都是从感叹自己衰老的角度说的。颈联即寻幽兴,却完全是贬斥的口吻,说石角钩破衣裳,藤枝新刺眼睛。其实,诗人到处游览,饱领美景,新绿柔条令人眼目一新;走得匆忙,才致“石角钩衣破”。因而这些贬语,正是极度喜爱的反语,是愈痛而愈快之情。尾联故作问语,说什么时候才能占据丛竹,头戴乌巾,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孙潜著. 杜诗全译 1[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21:133-134.
  • [2]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 全唐诗 3[M]. 长沙:岳麓书社, 1998:129.
  • [3]张志烈主编. 杜诗全集 今注本 第1卷[M]. 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9:431-432.
  • [4]赵俊玠,郗政民等. 唐诗人咏长安 下编[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