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

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

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沧江鸥鹭野心性,阴壑虎豹雄牙须。

鷫鷞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带邻翁无。

昨来杜鹃劝归去,更待把酒听提壶。

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须人扶。

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

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

林间醉著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

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了王宣义持官的清正廉洁、人格修养的高尚、生性的疏阔狂傲和外貌的雄奇,从各方面显示其不宜混迹官场的特性,并写他辞归后尽管生活清贫,却能安享萧然林下的悠静之乐。篇中只以一二句点出苏轼赠红衣带事,篇末即围绕衣带阐发议论。诗中多用事用典,含义曲折深厚,章法错综变化,颇见艺术功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参军(1)但有四立壁(2),初无临江千木奴(3)

王参军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没像李衡临江种下千头木奴。

白头不是折腰(4)具,桐帽(5)棕鞵(6)称老夫。

霜雪般的头颅不是为了向人折腰,戴着桐木帽足登棕榈鞋自称是老夫。

沧江鸥鹭野心性,阴壑(7)虎豹雄牙须(8)

如沧江鸥鹭生性疏野没有机心,像幽谷的虎豹牙须雄健威武。

鷫鷞作裘初服在(9)猩血染带(10)邻翁无。

鹔鷞毛作袍子退隐后穿起百姓衣服,猩猩血染成的红带为邻翁所无。

昨来杜鹃劝归去(11)更待(12)把酒听提壶(13)

昨日杜鹃声声劝人归去,归来后还等着把酒再听提壶。

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14)须人扶。

古诗百科~当今人材济济并不缺乏,朝廷中文、吕二老须人搀扶。

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15)

儿子吃不饱饭仍然勤苦读书,妻子穿着短袄就不求棉裤。

(16)瓮可(17)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18)

村社瓮中酒可喝,溪中鱼可捕,何必更追问黄鸡肥瘦与否?

林间醉著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19)

醉倒林间听人伐木丁丁,还梦见官府逼人催租呼号到户。

万钉围腰(20)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21)

万钉宝带的高官也不要爱它,富贵哪能滋润黄泉下的硬土。

注释

(1)参军:录事参军,掌管各曹文书、纠察府事的属官,王淮曾任雅州户曹参军。

(2)四立壁: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3)千木奴:用李衡事,李衡为丹阳太守时,派人在武陵龙阳洲上作宅,种柑千株,临死时对儿子说:“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见《三国志·吴志·嗣主传》“孙休”注引《襄阳记》)

(4)折腰: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事。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见《晋书·陶潜传》)

(5)桐帽: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

(6)棕鞵:棕木制成的鞋。

(7)阴壑:幽深的山谷。

(8)雄牙须:牙须雄健威武

(9)鷫鷞作裘初服在:“鷫鷞”句:《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归成都“居贫愁懑,以所著鹔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屈原《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此处化用以上句意暗示王庆源退隐后高深的道德修养。鹔鷞(sù shuāng),水鸟,雁的一种,羽毛可制为裘。也作“鹔鹴”。

(10)猩血染带:指苏轼所赠红带系猩猩血染制而成,色泽鲜丽。

(11)杜鹃劝归去:据说杜鹃啼声如人言“不如归去”,又用陶渊明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的典故。

(12)更待:一本作“更得”。

(13)提壶:鸟名,鸣声如“提壶芦”。

(14)天上二老:指文彦博、吕公著,二人均以年高而任宰相。

(15)妇无复褌且著襦:“妇无”句:暗用韩伯事。韩伯少时贫困、其母为之缝制寒衣,只能先作“襦”而无法作“复褌”。(见《晋书·韩伯传》)褌(kūn),裤子。襦(rú),短衣。

(16)社:村社,古代风俗,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

(17)漉:指滤酒。

(18)癯:瘦。

(19)追呼:指胥吏到门号叫催租。

(20)万钉围腰:指达官贵人的万钉宝带。万钉,古人在腰带钉上玉片,万钉指玉片之多。

(21)黄垆:犹黄泉。《淮南子·览冥》:“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注”:“黄泉下垆土也。”

创作背景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这首诗大约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题中所称“王宣义”,即苏轼的叔丈人王淮,字庆源。王庆源曾作洪雅主簿、雅州户曹参军,后辞官归里,有书致苏轼求红带。苏轼因之作《遗王庆源诗》。山谷的这首诗即步《遗王庆源诗》之韵而作。

文学赏析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这首诗虽然是步韵之作,但黄庭坚并没有随意敷衍成篇。七言二十句,笔墨淋漓,曲折多姿,将一个耿介傲岸之士写得栩栩如生。

前八句从“身外之物”落墨,通过对他的家境、服饰及外貌的描绘,渐次烘托出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

开头两句“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连用两个典故。前句用司马相如事:“家居徒四壁立”;后句用汉末李衡事。黄庭坚将这两个典故信手拈来,写王庆源的家境。这两个典故虽然都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清贫淡泊,但在意义上并不重复。前一个典故,是指他辞官归故里后,栖身之所唯有四壁颓然而立;后一个典故则补叙他当官时清廉自守,无意置产,点明他归故里后生计维艰的原因。两句之间,由“果”及“因”,层次分明;由表及里,显出人物的清高之节。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用典的精细。

接下去的“白头不是折腰具”,用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隐之典,紧承首句归来“但见四立壁”之意,章法缜密;同时又以“白头”引出下文,转入对人物服饰、外形的描述,承转自然。“白头”而不“折腰”,明白写出人物的傲世之情,随后又补上“桐帽棕鞋称老夫”一句,更见其不衫不履不头巾的狂放独行之态。接着,又用“沧江鸥鹭”来比喻其人的心性,用“阴壑虎豹”的牙须来形容其人长相的清奇。“鸥鹭”一句暗用了《列子·黄帝篇》中“鸥鹭忘机”的典故,写出其人性情的自然闲适。

至此,一个风神潇洒、仪态威严的银须老者形象已经勾画出来了。然而,诗人又用迂回之笔,再次从服饰上点染:“鷫鷞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带邻翁无。”在“鷫鷞”句中用司马相如、《离骚》的两个典故,一是将其人比作司马相如,再次呼应首句;二是赞美其隐退而修高洁之志。“猩血染带”句暗点苏轼寄红带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鷫鷞”是传说中的西方神鸟,而古人又认为“猩血”染物,“色鲜不黯”,均是神奇之物。黄庭坚是借写物之罕见而叹其人之难得。

开头这八句虽然都是刻画其人的形象,但前四句言朴意质;后四句却采用比喻、夸张手法,还带一点奇幻色彩。如此行笔,更见出黄庭坚对其人的推崇、向往之情。

如此一个心胸闲散、傲骨铮铮的人物,是不可能混迹于官场中的。诗人用“昨来杜鹃劝归去”一句,将往事便捷利落地一笔带过,七字之中运用了杜鹃唤归及陶渊明赋《归去来辞》的典故,包含着其人出仕、辞官、归隐的生活经历,言简意赅。接着写道:“更待把酒听提壶。”开出一派新气象:归隐山林,把酒独酌,静听鸟儿啼鸣,十分悠然自在。在这短短的两句中,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和调动时空的魄力。本来前八句是叙归故里后的情景,而一句“昨来”,将人忽地引向过去;紧接着一句“更待”,又将人的视线牵向现实,一挽一纵,收束前意,开启下文。运笔遒劲自如,大有动荡开合的气势。

从诗势上看,这十句之间一波三折。开头两句中,一个“但有”,一个“初无”,一往一复,已是笔底波澜。而且这两句起势突兀,有开门见山之妙。随后笔锋一提,另开一端,跌宕之间,自见波折。前四句采用散体句式,后四句却对仗工整,音节铿锵,形成由缓而疾的流动之势。“昨来”二句却又猛地顿住,闪出悠扬之韵。

接续上文的闲淡语,又作轻快语:“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须人扶。”黄庭坚虽然称赞王安石是“一世之伟人也”(《跋王荆公禅简》),但在政治上是属于旧党一派的。元祐元年(1086年),旧党东山再起,力废新法,黄庭坚也在这一时期主持编写《神宗实录》。这是他一生中政治上最为得意的时期。因此他宽慰王庆源说:当今人材济济,文、吕二公主持朝政,尽可归隐于林泉之间。

下面六句尽情描绘归隐的情趣。“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写家居清寒,而诗人自得其乐。“妇无”句,用晋人韩伯的典故。这两句造句古拙而有野趣。“社瓮”二句写他渔樵山林之乐。前一句“社瓮可漉溪可渔”,两个“可”字,写足了心满意足之态;后一句化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的“黄鸡啄黍秋正肥”句。李白此句是叙事,而黄庭坚着一“问”字,则见出其人的洒脱神情,野趣横生。“林间”二句,更是神来之笔。黄庭坚写其人携酒独游、醉卧林间,朦胧中仿佛听到“追呼”之声,醒来方知是伐木喧噪。隐居林下,官场的争斗、尘世的喧嚣都远远退去了,回忆往事,像是一场梦。这两句出语闲淡、情致悠远,如有无限感慨。

最后,作惊叹之语:“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万钉宝带,意味着高官厚禄,其人并不爱慕。“黄垆”即黄泉之土,《列子·杨朱篇》:“馀名岂足润枯骨。”黄庭坚稍加点化。言外之意是,能像这样啸傲于林泉之下,便足以快慰平生,功名富贵有什么用呢?末句“安能”一问,令人起无穷之思。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是擅长用典。黄庭坚素来主张“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而要显示学问,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用典。这首诗几乎句句用典,有的寄意颇深。但由于黄庭坚精于选择、提炼、点化,读起来还是流畅自然。像“四立壁”、“折腰”、“鸥鹭”等,均有炼意传神之妙。其次,此诗虽用典颇多,但又时见古拙之语,如“桐帽棕鞋称老夫”、“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等,使通篇笔墨典重而不失其灵动,具有雅俗妙合之趣。从音律上看,全篇一韵到底,音节安闲和平,颇有雍容气度。黄庭坚为了弥补一韵到底而造成的平板之失,在二十句中夹入四句对仗工整的诗句,以句式的变化来协调音节。

不过,能在章法严谨中见错综变化之妙,是这篇七言古诗使人传诵不绝的主要原因。《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全章以其人归故里开篇,处处照应此意,将林泉之士的心性气格写得神完气足。而苏轼寄红带之旨,也在诗中以“猩血染带邻翁无”、“万钉围腰莫爱渠”暗暗点出,写人写事,照应得很巧妙。通篇笔墨纵横,情思曲折而跌宕,放得开、收得拢,开合自然,全不费力,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很难做到的。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 [1]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28-531
  • [2]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1-103
  • [3]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