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游虎丘寺》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扣题,写山峰碧绿高峻、突兀险要,并追忆久远的年代和人世沧桑;颔联写进入寺院内所见的优美景色;颈联是紧承颔联的虚写转而实写院内景物;尾联写诗人对虎丘山寺的敬慕以致流连忘返。全诗文字省净,格调清丽,虚实结合,意境开阔。
译文注释
译文
藓(2)墙围着碧孱颜(3),曾是当年海涌山(4)。
缀满苔藓的寺墙围住苍翠、峻峭的巉岩,谁能想到这曾经是当年的海涌山。
尽抱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好像是佛祖有意要把好峰藏入寺里,为的是不让清幽之境落入污浊的尘寰。
剑池(5)草色经冬在,石座(6)苔(7)花自古斑(8)。
瞧,这剑池的草色,经过严酷的冬天依然郁郁葱葱,蕴含着生机无限;而石座的苔花,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纷杂斑斑。
珍重晋朝吾祖(9)宅,一回来此便忘还。
呵,我多么珍重晋朝我的先祖留下的这座寺院,每回来游总是流连忘返。
注释
(1)虎丘寺:今苏州虎丘山云岩寺。为吴中名胜。
(2)藓:隐花植物,攀附于潮湿的墙壁、地面和岩石上。
(3)碧孱颜:青绿浅色。孱,弱。
(4)海涌山:即虎丘山,本名海涌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山上有虎丘寺和虎丘塔。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山上后,有白虎盘踞坟上,因此改名虎丘山。
(5)剑池:在山腰,池水很深,清冽甘爽。旁有千人石,下人石畔有生公讲台均系虎丘胜迹。
(6)石座:指晋末高僧生公讲经的地方,在虎丘山下的剑石前。
(7)苔:与藓同类的隐花植物。
(8)斑:斑驳,色彩纷杂。
(9)晋朝吾祖:指东晋王坦之,王禹偁的祖先,曾任中书令,与谢安同辅朝政。他在虎丘山上建有住宅。
创作背景
《游虎丘寺》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作者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此后其在苏州居官三、四年,经常来往虎丘山,且在虎丘山上筑有住宅,此诗当是其在苏州居官时所作。
文学赏析
《游虎丘寺》这是一首描绘虎丘山寺美景的小诗,苏州市的虎丘,作为游览胜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者从它悠久的历史着眼,不仅写了它古老的风貌和清幽的景色,而且进一步展示出它风貌虽古而却景色常新。
诗人先从大处着笔,抓住虎丘山的总体特征来描绘先说从远处看,整座虎丘山都围在寺院内,看上去更高峻挺拔。诗人由此想到当年这里曾是汪洋一片的大海桑海变迁,使这座小岛成了雄伟的山峰。第三、四句是写进入寺院内,只见这里风光独好,好似佛主有意安排,不使这些优美景色受到尘世间的污染。第五、六句是紧承前二句的虚写转而实写院内景物。“剑池”、“石座”、“苔花”都是虎丘山的风景点,“草色经冬在”描绘了虎丘山常年树木葱郁的特点而“石座”“苔花”这带有佛都玄宗意义的景观又为整个虎丘山添了一种神秘色彩。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对虎丘山寺的敬慕以致流连忘返。
全诗以诗人视线为中心,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层次非常分明,笔调活泼,为描写虎丘山的优秀诗作。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