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羌村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第二首诗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矛盾心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忆昔(1)追凉(2),故绕池边树。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3)知禾黍收,已觉糟床(4)(5)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注释

(1)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

(2)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3)赖: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

(4)糟床:即酒醡。

(5)注:流也,指酒。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文学赏析

第二首写还家后心中仍然忧虑国事,烦闷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苦闷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金圣叹云:“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前一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 [2]张忠纲 孙微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80-81
  • [3]倪其心 吴鸥译注.杜甫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9-74
  • [4]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