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寺独游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涂山寺独游》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孤身一人在山间小道上前往涂山寺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的兴致勃勃;后两句说诗人在此来来去去多回,已非常熟悉,间接地说明了此处对诗人的吸引,流露出诗人对涂山幽静的景致无限向往留连之情。全诗亲切平易,叙中寓情,通俗流畅,浅近质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野径(2)行无(3)僧房(4)宿有期(5)

我走在这山野的小道上,往往是独自一人,从来没有同路的伙伴,如果时间晚了不能回去,有时候就留宿在涂山寺中。

涂山来去(6)(7)(8)马蹄(9)知。

我经常来去寺中,已经很熟悉了,但是,这事也只有我的马儿才知道。

注释

(1)涂山寺:在重庆长江南岸涂山上,又名崇林寺,是重庆最为古老的一座寺院之一。解放后,涂山寺渐渐断了香火,禹王治水碑及铁桅杆也了无踪迹,现已基本荒废。涂山,相传为大禹治水时与妻涂山氏所居之处。在古史记载中,涂山有三处,一在安徽怀远,一在浙江会稽,还有一处就位于今重庆的长江边上。

(2)野径:野外小路。

(3)伴:伙伴,侣伴。

(4)僧房:和尚住的地方,这里指涂山寺。

(5)有期:有时间。

(6)熟:熟悉。

(7)唯:只。

(8)是:代词,这。

(9)马蹄:代指马。

创作背景

涂山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是传说中的所在,据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北岸有涂山,南有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常璩、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按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不于此也。”尽管他否定了涂山在此,但他的《水经注》却记载了这里很早就已被当作禹妻涂山氏所居之地的名胜了。

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一带)刺史,在那里生活了三年,留下了许多诗篇,《涂山寺独游》就是其中一首。

文学赏析

《涂山寺独游》这是一首纪游诗。传说大禹娶涂山氏为妻,就住在涂山,也是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这动人的传说,优美的山景,吸引了白居易到此游览,所以这首小诗也是诗人援笔抒情之作。

此诗一开头,第一句即以“无伴”点出诗题“独游”,描述出诗人孤身一人在山间小道上行进的情景,没有同伴,而且前往的道路又是荒芜的“野径”。而次句“僧房宿有期”,表明山上寺庙中的僧房是诗人约定留宿的地方,因此,虽然“无伴”,仍兴致勃勃地前往。此两句无正面描写山景。

后两句同样也没有正面写出涂山的诱人景色,但从“来去熟”、“马蹄知”这些情况来看,诗人在通往涂山寺这条小路上来来去去许多回,所以已经非常熟悉了。这说明这个地方的景色,在当时是很吸引人的。且末句将《韩非子·说林》中“老马识途”的故事巧妙地融入诗中意境,一语双关,颇耐人寻味。

《涂山寺独游》全诗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流畅,最能体现白居易浅近质朴的诗风。寥寥数语,流露出诗人对涂山幽静的景致无限向往留连之情。诗人之所以对涂山有如此感情,除了对涂山景色的喜爱之外,还有对大禹、涂山氏的景仰之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彭伯通编,重庆题咏录,重庆出版社,1997.12,第17页
  • [2][唐]白居易著,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第380页
  • [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历代四川山水诗选注,重庆出版社,1985年09月第1版,第75页
  • [4]张振美 刘少泉等,巴山丰姿蜀水情——古诗咏天府,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