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吟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作品简介
《简简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绝佳的少女在芳华之年过早夭折,令人感叹世事无常,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逝去。全诗前后美与殇结合,对比鲜明,让人产生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唏嘘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1)花腮(2)柳叶眼。
苏家有个小女儿,名字叫简简,生得芙蓉花开般的脸颊和如柳叶的眉眼。
十一把(3)镜学点妆(4),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一岁就已经把着镜子学化妆打扮,十二岁收纳针线能绣衣裳。
十三行坐(5)事调品(6),不肯迷头(7)白地(8)藏。
十三岁一举一动都离不开丝竹乐器,不肯糊里糊涂白白过日子。
玲珑云髻生花样(10),飘飖(11)风袖蔷薇(12)香。
简简小巧玲珑的发髻如花一样,随风飘舞的衣袖透着蔷薇的芳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13),忽忽(14)转动如有光。
绝美的身姿体态不能用言语描述,轻盈转动着,明艳生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可是如二月的严霜寒雪冻死了桃李,明年可以嫁人的简简却在今年死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简简的父母不要悲伤痛哭,简简这样的好女儿,不是凡人。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15)人间十三岁。
她恐怕是天上的仙女,被贬谪于人世吧,只是正好十三岁期满回到天庭。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16)脆。
大抵美好的事物都不坚固长久,正如彩云容易散去,琉璃容易破碎吧。
注释
(1)芙蓉:莲的别名。多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
(2)腮:脸颊的下半部。这里指脸庞。
(3)把:执,握。
(4)点妆:犹妆点。梳妆打扮。
(5)行坐:行走或坐定,谓一举一动。
(6)调品:调丝品竹。即吹奏管弦乐器。调,乐律。品,吹弄乐器。
(7)迷头:犹糊涂。
(8)白地:平白地。
(9)云髫:梳在头顶上的发结。
(10)生花样:像花一样。生花,呈现出花的形状。
(11)飘飖:同“飘摇”。
(12)蔷薇:花木名,花开芳香。
(13)状:描述。
(14)忽忽:轻盈之状。
(15)只合:只该。
(16)琉璃:也作“流离”、“溜璃”,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
创作背景
中唐时有少女姓苏名简简,殊姿异态,美艳无比,十三岁时未嫁而亡,而这首《简简吟》就是作者感叹少女不幸去世而写的诗,约作于长庆三年(823)前。
文学赏析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且形式多样,这首《简简吟》是一首新乐府,语言上延续了白居易一贯平易通俗的风格。诗中描绘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绝佳的少女,但少女却在芳华之年过早夭折,令人不免感叹世事无常,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逝去。
前两句“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没有任何铺陈,直接入题,写苏家有个叫简简的女儿。这个女儿生得“芙蓉花腮柳叶眼”,有着芙蓉花一样娇美的脸和弯弯的柳叶眼,简单一笔,便十分立体地勾勒出少女的形貌,仿佛一个顾盼神飞、灵动活泼的女孩立于读者眼前。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这几句写少女的自我养成,天生丽质,但不恃貌而骄。十一岁开始对着镜子学梳妆打扮,十二岁便能做一手好女工,十三岁吹弹乐器,行坐不离丝竹,可谓琴棋书画,样样都求精通。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不愿意和普通女孩那样,稀里糊涂地过日子。“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飙风袖蔷薇香。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这几句极言少女之美。梳着如云的发髻,微风起,衣袂飘飘,恍若仙子,美得不可名状,一转身,一投足,都好似发着耀人眼目的明艳之光。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里重笔写少女的美,与下文的夭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行文急转而下,美好戛然而止。桃李虽艳,但经不住二月里突降的寒霜,这样一个美好的少女,正待字闺中,正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却突然天折,离开人世。生命陨于最美好的年华,任谁见了都不免叹息。“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接下来,诗人以局外人的口吻劝其父母勿要悲啼,大概这样美好的少女不是凡人,而是天上被贬谪的仙子,只在人间停留到十三岁罢了。这也是通常人们自我安慰的心态,相信少女不是死了,而是回到她原来的仙界。结尾“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叹,世间越美好的事物越不坚固,就像美丽的彩云容易散去,精美的琉璃容易碎裂。一句叹息,直抵人心,世事常有左右不了的命数,在死亡与消亡面前,人们常常无能为力。
《简简吟》全诗前半部分写少女之美,后半部分写少女之殇。美与殇结合,对比鲜明,更让人产生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唏嘘之情。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 第3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58
- [2]陈铁民.文白对照 传世藏书 文库 第34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