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题名记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龙井题名记》是北宋文学家秦观所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文章记叙简洁而有序,写景优美而含蓄,富有文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元丰二年(3),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4)来杭,东还会稽(5)龙井(1)辨才(6)大师,以(7)邀余入山。比出郭(8),日已夕,(9)湖至普宁(10),遇道人(11)参寥(12),问龙井(1)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13)并湖(14)而行。出雷峰(15),度南屏(16)(17)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18),得支径(19)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20)酌泉(21)据石(22)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23),灯火隐显(24),草木深郁,流水激激(25)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26)寿圣院(27),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

(1)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环山产茶,即著名的西湖龙井茶。

(2)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3)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4)吴兴:今浙江吴兴县。

(5)会稽:今浙江绍兴。

(6)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7)书:书信。

(8)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

(9)航:渡。

(10)普宁:寺庙名。

(11)道人:即僧人。

(12)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

(13)策杖:拄着手杖。

(14)并湖:沿湖。

(15)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

(16)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

(17)濯:洗、洗涤

(18)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

(19)支径:小路。

(20)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

(21)酌泉:舀取泉水。

(22)据石:靠着石头。

(23)庐舍:房屋。

(24)隐显:忽明忽暗。

(25)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26)始:才。

(27)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过高邮,中途与秦观、参寥子同船而下,于吴兴分手告别。不久,正会稽省亲中的秦观惊闻苏轼出事身陷囹圄,于是即刻赶回吴兴询问,不料苏轼已于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被捕,已经押赴京师,送进了御史台诏狱中。此情形下,秦观只得惘然而归,月夜步行游龙井,在心事沉重下,于八月十六日作《龙井题名记》此文。

文学赏析

《龙井题名记》此记述作者月夜游览西湖龙井的经历和见闻。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刻画西湖风景的名篇丽句层出不穷,各尽其妙,然而用散文形式来描绘夜幕下的西湖山水却不多见。这篇“题名记”笔调轻快,语言简洁,意境幽美,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

文中主要是叙事,但不平铺直叙,而有曲折纡余。作者应邀入山,至湖,而篮舆已去,又见月色皎洁,遂贾勇夜行。这中间便有几层曲折此文叙事又有缓急跌宕。“出雷峰”几句,以三字一顿的动宾结构为主,连用“出”“度”“入”“得”“上”诸动词,文势迫促,表现了夜间长途跋涉的情景。“酌泉据石而饮之”以下,文势渐渐舒缓,这与作者快到目的地时,一边据石休憩,一边回味所历山川美景的情状,是完全合拍的。

《龙井题名记》此文叙事时也点缀景物,笔稀墨淡,描摹如画,而且和事情的发展与作者的情绪密切应和。“天宇开霁,林间月明”,这良宵美景鼓起了作者的游兴。“自普宁”以下几句,总叙一路山行之景,将相反的色调糅合在一起,使图景更加鲜明。闪烁的灯火,深郁的草木,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沉寂的佛寺,悲鸣的流水,无声与有声相间。作者的身心都沉浸其中了。

作者简介

秦观

秦观

北宋文学家、婉约派一代词宗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

参考资料

  • [1]蒋松源,江晓英著.乐山乐水 历代山水小品.上海.崇文书局.2017.04.139
  • [2]刘孝严主编.中华百体文选 第6册 杂记小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81
  • [3]夏咸淳,陈如江主编.历代小品文观止.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