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晴至报恩山寺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早晴至报恩山寺》是北宋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的是诗人从早至晚山游所见的情景。诗首联记叙诗人攀登险唆盘的山间小路,拂松穿竹登上山顶的过程;颔联描写登山后所见的优美景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属对工巧,是诗情画意的结合;颈联由写景转为农家生活的记事,表现了诗人对稼穑农事的关心;尾联仍是叙中有景,诗人走出村庄,在暮色中山上的牛羊正向村庄走去,自己则听凭着马儿信步而行,踏着月色归来,又是一幅清辉步月图。全诗以时间为顺序,从清写到傍晚,结构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山石巉巉(1)磴道微(2),拂松穿竹露沾衣。

我拨开松枝穿过竹林踏上了高峻的山间石径,挂满了露珠的松枝竹叶打湿了衣裳。

烟开(3)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晓雾散去,一对海鸥飞落在远处浩渺的水面;旭日东升,阳光照在高高的林枝上,惊飞了一只美丽的雉鸟。

大麦未收治圃晚(4),小蚕犹卧(5)桑稀。

田里的大麦尚未收割,是因为今年的庄稼种时没有赶早;幼蚕仍在安然盘卧,是因为可以采摘的桑枝已经稀少。

暮烟已(6)牛羊下(7)信马(8)林间步月归。

夕阳西下,伴着牛羊归去,云烟把大地笼罩,我也牵着马儿踏着月色,走在了归家的林间小道。

注释

(1)巉巉:巉(chán):山势高峻貌。

(2)磴道微:指石梯连续的细小山路。

(3)烟开:烟雾散开。

(4)治圃晚:因大麦尚未收割,故种植蔬菜晚了。治圃,种植蔬菜。

(5)斫:砍。这里作“采”字解,指采桑。

(6)合:此为笼罩的意思。

(7)牛羊下:指放牧归来。

(8)信马:任马行走,让马自由自在地驼着我走。

创作背景

文同是北宋的诗人兼画家,常融诗画艺术于一体,《早晴至报恩山寺》此诗即是诗人反映家乡生活的诗画艺术作品,记录诗人从早至晚山游之所见。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早晴至报恩山寺》这首诗,写得像一幅反映农村生活的风景画,表现出了这位画家诗人的写作特点。

诗的开头,“山石峻嚵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山石险峭,有一条依稀可辨的石级山路。人从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过,露水打湿了衣裳。这里,拂松穿竹,不是分指从竹丛中穿过,松枝拂人,而是合指穿过松林竹丛,松枝竹梢拂人。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说远处水上,淡烟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飞起一只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阔朗,是全诗中的突出部分。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写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产状况。大麦没有收割,整治菜园子已经晚了春蚕还在喂养,桑树也显得枝叶稀疏。从这一联诗看,作者对农家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大麦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园子,春蚕也是到了吐丝做茧时才停止吃桑叶。这一联诗描绘了又一个画面,从远水高林,移到村外麦地桑丛,视点从远到近。

末一联,“暮烟已合牛羊下”,写村庄中的晚景。暮霭笼罩,放牧的牛羊从山上下来了。这一句的意境,是从《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中化出来的,用在这里,写山村的晚景,很妥贴。“信马林间步月归”,是说自己,骑在马上,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写的是山村中的画面,视点从村外移到村中。

全诗八句,时间是从清早露水未干时出发,一直到了晚上月亮上来,才到达住处。一路上,信马慢行,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给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画面,视点随着移动。正表现出一位画家诗人作品中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文同

文同

北宋著名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曾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洋、湖等州。为人操韵高洁,襟怀洒落,为司马光、苏轼所敬重。善画竹,常融诗画艺术于一体,颇有创造。诗风质朴、自然。有《丹渊集》四十卷。

参考资料

  • [1](宋)文同著;何增鸾,刘泰焰选注,文同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02,第9页
  • [2]霍松林总主编;王兆鹏主编,诗韵华魂 宋代诗歌精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