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夜泊水村》是宋代诗人陆游于淳熙九年在成都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壮志未酬之意。”羽箭凋零“,“燕然勒铭”形成对照。颔联自抒豪情,一句“犹堪”、一句“何至”构成流水对。颈联写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尾联回应首联“太息”,落到眼前,谓此夜泊船锦水,卧闻新雁,报国之情,难以抒怀。表达了诗人至老不衰的雄心壮志,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而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此诗意境沉郁,音情顿挫。
译文注释
译文
腰间羽箭(1)久凋零,太息(2)燕然(3)未勒铭(4)。
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
老子(5)犹堪绝大漠(6),诸君何至泣新亭(7)。
想我老夫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
一身报国有万死(8),双鬓向人无再青(9)。
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巴自不能再转青。
记取(10)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11)落寒汀(12)。
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
注释
(1)羽箭:箭尾插羽毛,称羽箭。
(2)太息:叹气。
(3)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4)勒铭:刻上铭文。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大败匈奴,追击单于至燕然山,班固写了一篇铭文,把铭文刻写在巨石上,记载这次成功。此句作者借喻自己未能建立战功。
(5)老子:陆游自称,犹言老夫。
(6)绝大漠:横度大沙漠。绝,横度,跨越。大漠:古瀚海,亦称大碛。在蒙古国与我国内蒙古之间,西接新疆,四月间狂飙屡起,沙砾飞扬,故号为流沙。
(7)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8)一身报国有万死:意谓自己有不怕死万次的报国决心。
(9)再青:再,第二次。青,黑色。
(10)记取:记住,记着。
(11)新雁:刚从北方飞来的雁。
(12)汀:水边平地,小洲。
创作背景
《夜泊水村》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淳熙九年,陆游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但报国之心一日未灭,便创作了此诗。
文学赏析
《夜泊水村》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
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寄慨遥深。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何民胜.咏老诗词鉴赏.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307-309页
- [2]陆游.陆游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288-289
- [3]殷晓华.陆游诗歌赏析.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30-131页
- [4]王辉民.诗词曲赋名作今译.海口市:三环出版社,1990年: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