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萤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咏萤》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前两句作者先从萤的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写出了它的弱小,后两句写这样的小虫在黯淡黑夜中却努力地放出光芒,使自己的存在被众人所周知。全诗借物喻人,又寄寓作者身世之感,别具情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的历(2)流光(3)小,飘飖弱翅轻。

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

(5)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

注释

(1)萤:昆虫,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白天伏在草丛里,夜晚飞出来。种类很多,通称萤火虫。

(2)的历:小粒明珠的光点,灵巧微弱的样子。

(3)流光:闪烁流动的光芒。

(4)飘摇:飘飘摇摇,很不稳定的样子。

(5)畏:怕。

创作背景

虞世南是前朝老臣,自秦王阶段就追随太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后,又为修文馆学士,深受太宗敬重。但虞世南“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作者作此首《咏萤》小诗,也即寄寓身世之感,一方面表现出恐怕不被赏识的担忧,另一方面强调了自己的风骨,即使力量单薄,即使周围的环境是一片“黑暗”,自己依然要闪烁光明,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在其中。

文学赏析

《咏萤》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

此诗前两句从流萤的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开始写,“流光小”与“弱翅轻”衬托出了萤火虫的弱小。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此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意思是说,道虽然是无名而质朴的,很小不可见,但是天下谁也不能降服它,令其称臣。人生在世,应该努力进取,刻苦学习,即使先天条件不足或有所限制,但是无碍于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学识。《咏萤》这首小诗也即阐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虞世南

虞世南

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市)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参考资料

  • [1]郭彦全,石惟英编著. 千首少儿古诗选译[M].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11.第78页
  • [2]王定祥,黎时龙编著. 唐人咏物绝句评注选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12.第55页
  • [3]周锡卿,施丁,周用宜编著. 唐诗书画新编 动物百态[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06.第4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