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全文议论较多,情调慷慨悲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2)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1)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3),善辩说,与其兄俱(7)智略为当世大人所(4)宝元(5)时,朝廷开方略(6)之选,(7)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8)郑文肃公(9)(7)君所为书(7)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10)斋郎(11),已而选泰州海陵(1)县主簿。贵人(12)多荐君有大才,可试(7)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7)卒。噫!其可哀也已。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主簿的人。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13)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14)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15)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16)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记的。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17);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仁宗嘉祐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瓌,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18)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19)

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造成他如此命运呢?

注释

(1)海陵:州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2)谱:为……做家谱,编列。

(3)卓荦不羁:形容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

(4)器:器重,重视。

(5)宝元:宋仁宗年号(1038—1040)。

(6)方略:指治国用兵的方法与谋略。

(7)以:来。

(8)范文正公:即北宋名臣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9)郑文肃公:即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10)太庙:天子的祖庙。

(11)斋郎:办理祭祀事务的小吏。

(12)贵人:指在朝廷中有一定地位的显贵之人。

(13)困辱:陷于困窘和被侮辱之中。

(14)龃龉: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15)辄:总是,还。

(16)右武:崇尚武道。

(17)不仕:不出来做官。

(18)起:使……起。

(19)使之:使,造成,促使。之,他。

创作背景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这是王安石为已经去世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平所撰写的墓志铭,这篇文章当作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

文学赏析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这篇墓志铭由许平具有雄辩之才展开议论,暗中感慨趋时之士未必能得重用的现实,从而赞扬了君子应贵于自守,不应遭遇困顿而悔恨的可贵精神。

文章的首段,着重介绍许平的卓越才能和生平遭际。为了衬托,还特意把他与其兄许元联系到一起,说他们兄弟“相友爱称天下”,可见其家世不凡。单就许平说,他从小就“卓荦不羁”,胸怀远志,又“善辩说”,见识超群。再就兄弟二人说,也“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这就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显示出许平的前程宽广,必将成就一番事业。实际的机遇又如何呢?就在宝元年间,遇上“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许平又得到名重一时的陕西大帅范、郑二公的有力引荐,在召试之后授太庙斋郎,复选为泰州海陵县主簿。风云际会的大好时机,而默然沉沦下僚。字里行间,已深蕴不平之气。在当时,人们是怎样看待许平的呢?有了解许平的显贵大力推荐,认为“不宜弃之州县堪以大用;至于许平自己呢?也十分自负,而“欲有所为”。可是他终究无缘一显身手以展其智能而含恨谢世。

第二段即由此而生发议论。作者纵观历史,提出自古以来不遇于时之士,不外乎两种类型。其一为“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这类人与社会一般人所追求的功名事业不同,而是“有待于后世”获得高洁的名声。他们的与世不合,自然是意料中事。其二为“智谋功名之士”,他们能洞察时务,把握机,求与当权者相合,借以一展雄才,有益于世。就是此类积极进取的有为之士,亦往往不遇于时,可见遇时之难了。上举两类人,前者作为陪衬,后者方为话题的重点。于是顺流而下,对许平等“智谋功名之士”的卓越才能和实际遭遇作进一步阐发。这类人,“辩足以移万物”,却偏偏“穷于用说之时”;其“谋足以夺三军”,而又“辱于右武之国”。本是国家急需的治世之士,竟沦于穷受辱之境。这样一比照,当权者践踏人才的行径也就不言而喻。文章再以“离世异俗”之士作烘托,认为他们不图显于今而是有所待于后世”,这一行为,若与力求遇于时而不得的“智谋功名之士”相较,也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令人理解了。文中或正说,或反说,都在为许平的不遇而终叹息。

在最后的铭语中,作者更是满怀激情地给予评说:“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作为许平来说,本该是幸运者!既因当朝显贵推荐起而得官,仕途中又未遭人嫉妒排挤而堵住进身之阶;而其结局却又极其不幸:仅仅停留在县主簿这样的低层官职上。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又是谁造成的呢?以反问作结,益显作者的同情与不平之慨。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全文议论较多,以议论代叙事,情调慷慨悲凉,笔调深沉含蓄,与其他墓志铭以叙事为主的写法大有不同,因此成为王安石所写墓志铭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因此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佳作之一。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 [1]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长沙:岳麓书社,1982:683-685
  • [2]东篱子解译.王安石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