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连岭去天知几尺

连岭去天知几尺,岭上秦关,关上元时阕。谁信京华尘里客,独来绝塞看明月。

如此高寒真欲绝,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小立西风吹素帻,人间几度生华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蝶恋花·连岭去天知几尺》是清代词人王国维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大意是:巍峨不断的山岭离天还有几尺?岭上是秦时的关口,关上是元时的城阙。我这个沾满京华尘土的客子,谁想到会独自来到遥远的塞上,欣赏那明洁的秋月?这样高寒的境界真是世上所无,眼底的千万重山岭,多半都溶进了皎洁如水的月色中。三语极佳。小立片时,西风吹拂着我头上洁白的帽巾,唉,人生中又添了几多白发!全词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美,意境更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连岭去天知几尺,岭上秦关(2),关上元时阕。谁信京华尘里客(4),独来绝塞(5)看明月。

连绵不绝的丛山峻岭离天如此之近。建在山岭上的居庸关,关上有古代的云台。又有谁相信京城中追名逐利的过客,独自一人来这荒郊野外来看关上的明月。

如此高寒真欲绝(6),眼底千山,一半溶溶(7)白。小立西风吹素帻(8),人间几度生华发(9)

如此站在高处不胜寒,俯首望去群山尽收,山顶的一半白雪覆盖。一阵西风吹过,掠起包头素巾,露出头上的白发,让人感慨时光匆匆。

注释

(1)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2)秦关:此处指居庸关。

(3)元时阙:指居庸关云台。

(4)京华尘里客:指在京城争名逐利的世俗之人。

(5)绝塞:辽远的关塞。

(6)真欲绝:谓真是达到了高寒的极至。

(7)溶溶:明净洁白貌。

(8)素帻:白色包头巾。

(9)华发:花白头发。

创作背景

这首《蝶恋花》写于1907年中秋节前后。王国维接连遭受失去亲人的打击之后,对生命无常更敏锐的感受。尤其是王国维这种偏受哲学思考的人,内心伤痛更会加深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文学赏析

去居庸关给王国维的感觉大概是从李白《蜀道难》的“连峰去天不盈尺”引起的。“连岭去天知几尺,岭上秦关,关上元时阙”是写实,颇有些“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但“谁信京华尘里客,独来绝塞看明月”,却不尽是唐人那种“边愁”的感慨。“京华尘里客”用的本是“京洛尘”的典故。现在王国维也离开故乡到京城来了,他刚一来就对京城这个名利场极不适应,当别人在名利场中相煎相轧尚且不暇的时候,他却独自一个人在月明的夜晚来到长城寻找自己的世界。站在长城上观赏明月,那开阔的视野、光明的胸襟和透彻的思考反省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如此高寒真欲绝”也是写实,而词中“高寒”,却因“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的境界而似乎有某种象征的含义在。“溶溶白”写的是月色,但“明月如霜”,月色在古典诗词中给人的联想就常常就是寒冷的霜雪。所以,“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在这里就兼有了杜甫“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因此,这“高寒”的环境虽然是写实,而“高寒”的品质却有一种引人深思联想的作用,它代表了一种冷静、睿智而又孤寂的境界。所谓“京华尘里客”,都是热衷的、短视的。作者身为“京华尘里客”却追求那种冷静与睿智的境界,自然就成了一只“孤雁”,不得不忍受与睿智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尘世间的好处,只能增加人的痛苦与孤独。

“小立西风吹素帻”作者强调自己戴的是“素帻”,这就令人联想到一种没有受到过尘埃污染的“本然”的品格。“素帻”在古代常用于丧事,所以在这里也有可能是用这个词来暗指他自己遭遇丧事的不幸。

因为作者本是要借长城明月的开阔皎洁来排遣内心的悲伤,最终却仍然回到“人间几度生华发”的悲伤。词中那种高远、皎洁而又寒冷之至的境界,可以引发读者产生比《减字木兰花·乱山四倚》更为广泛的联想。

作者简介

王国维

王国维

近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执教清华研究院国学门,为“四大导师”之一。1927年6月,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精甲骨文研究,创立出土材料与文献相参证的“二重证见法”以治史。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学术专著行世。其少作《人间词话》标出“境界”以为词中胜境。其个人创作亦以此为指归,有《人间词》甲乙稿。

参考资料

  • [1]萧艾.王国维评传.漓江出版社.2017.119
  • [2]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局.2006.3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