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辞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织妇辞》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此诗通过农夫织妇辛勤劳动织衣,自己却穿不起好衣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全诗语言通俗自然,揭露讽刺深刻有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其对封建统治者毫无止境地搜刮民脂民膏的无比愤懑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夫是田中郎(1)(2)田中女(3)

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

当年嫁得君,为君(4)机杼(5)

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

筋力(6)(7),不(8)窗下机。

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

如何织纨素(9),自(10)蓝缕(11)衣。

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

官家(12)(13)村路,更(14)栽桑树(15)

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

注释

(1)田中郎:从事农业劳动的男子。

(2)妾: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

(3)田中女:农村的劳动妇女。

(4)秉:执持,操持。

(5)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机:织具也。杼:织布的梭子。

(6)日:每天。

(7)疲:衰竭。

(8)息:停止。

(9)纨素:精致洁白之细绢。

(10)著:穿。

(11)蓝缕:破敝衣裳。《左传·宣公二年》:“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12)官家:指地方政府。一说官家谓帝王之家。

(13)榜:布告,告示,此作动词,张贴告示。

(14)索:要求。

(15)栽桑树:指栽种桑树养蚕取丝。夏注:“言民间种桑养蚕,所出之丝,尚不足以供官家之用也。”陈注:“《晋书·五行志》:‘初,童谣曰:官家养芦化成荻。’此又言力役之苦。”

创作背景

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夏四月,“敕天下州府民府,每天一亩,种桑二树,长吏逐年检计以闻。”其时孟郊因老母病故,丁忧去官,寄居洛阳,《织妇辞》当作于是时,反映东都一带情况,当然对全国来说,也有代表性。

文学赏析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女织”是相对的大多数劳动妇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机杼”。这种现象许多纺织诗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女主人公白天劳累已疲惫不堪,晚上还要不停地当窗织纨素。如此劳碌,自己穿的却是“蓝缕衣”。那么她辛辛苦苦织的纨索哪儿去了呢?“官家膀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已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任其挥霍。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史载,当时官府除了征收正税外,又有“杂调”,更有所谓“临时折估”、“临时索取”,丝茧税也随之加重。

《织妇辞》诗的开头直呼“夫”,似乎“妾”是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最后笔锋一转,揭示出自己受苦的真正根源。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如话,诗意层层逼进。明里是“闺怨”之辞,暗里是刺官之语。诗人通过“指夫说官”的手法,含而不露地给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一击。

作者简介

孟郊

孟郊(诗囚)

唐代著名诗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927页
  • [2]华忱之 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