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三岔驿》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借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以诗歌感慨人生,批判和讽刺官场上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指出宦海风波,瞬息万变,仕途多艰,险恶丛生,对现实有着较清醒的超脱态度。全诗选材新颖,意蕴深远。
译文注释
译文
三岔驿(1),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三岔驿站,十字路口,北去南来多少朝朝暮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2),暮看寂寂(3)回车去。
早晨可见得意扬扬地张着车盖而来,晚上看着灰心丧气地赶着车回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4)。
古往今来的人们都销沉在名和利中,不变的只有短亭前的流水长亭边的树。
注释
(1)三岔驿:在今陕西凤县南,为当时川陕要道。
(2)朝见扬扬拥盖来:此句指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盖:车盖。
(3)寂寂:失意的样子。
(4)短亭流水长亭树:短亭、长亭,秦汉时于大路上五里置短亭,十里置长亭,供行人休息。
创作背景
嘉靖三年(1524)之前,作者不止一次地往返四川、京师(北京)之间,《三岔驿》这首诗当是途经此地的作品。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以三岔驿的十字路为观察点,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来往奔波于道路之人的形象,从而艺术地概括了古往今来追名逐利的众生相。
文学赏析
前三句写三岔驿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此驿作为历史见证的特殊身份。三岔驿地处十字路旁,南来北往、东去西行之人皆要由此经过。正因为它四通八达,当云贵的交通枢纽,它才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多少年来一直检阅着从这里经过的游宦商旅、农夫樵子、野叟渔翁。“几朝暮”犹言经过了多少朝朝暮暮。“几”,不定数词,因其不定,无法说清,才更显示其时间之长久,历史之深远。因而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所见到的人世沧桑也才无法计算清楚。
四、五句紧承前面,述说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就官场浮沉这一点所见到的情景。“朝见扬扬拥盖来”,早晨才见那些得官者得意扬扬,不可一世,喽哕成群,拥盖上朝。“盖”,本指车的帷盖,此处以乘具代人,指代驷马高车、前呼后拥、骄横跋扈的官场新贵。“暮看寂寂回车去”是写傍晚就见他们丢官缴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头丧气,惶惶若丧家之犬地溜逃回家。“扬扬”指志得意满、趾高气傲、昂首挺胸、盛气凌人的样子;“寂寂”指气沮志丧、委靡不振、低三下四、不敢见人的狼狈形象。这两个反义的重叠词,写尽了官场中得意与失意时判若两人的精神面貌,对比鲜明,寓意深刻。朝得暮失,足见官场倾轧之厉害,宦海浮沉之迅速,仕途风波之险恶。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诗人对那些蝇营狗苟、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指出他们趋炎附势、鲜廉寡耻、丧尽天良,虽炙手可热、不可一世、得势于一时,但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另一方面,诗人在这里也隐约暗喻着为官难,为清正廉明之官更难的慨叹。诗人忠心耿耿,却反而被谪远戍,永无还期。这两句又未尝不是对自己这种不平遭遇的牢骚怨愤之词。
最后两句用达观的眼光说世态,以出世的语气论人生,说理深透,议论有力。现在和过去,甚至包括将来,一切追名逐利的人统统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只有眼前这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木能与天地共存。长亭、短亭,为互文,即长亭的流水、长亭的树,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树。这两句既有鞭挞、讽刺,也有顺乎自然、无欲无求之意。
《三岔驿》这首小诗,既写出了官场的悲喜剧,具有典型意义;也包含了诗人个人政治生涯的亲身体验。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梦生注译,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7,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