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是北宋词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通过重阳登高饮酒时的见闻,联系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抒发了万事皆休的深深感慨,下片表达了词人以酒解愁,白发簪花,强颜为欢,苦中寻乐的旷达情怀,反映了作者晚年在冷酷现实面前的矛盾心态。此篇词语朴质,感情深沉,风格峻峭,体现了“以俗为雅”的特点。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重阳节在宜州城楼宴饮集会,在酒席上作此词。

诸将说封侯(1),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2)戏马台(3)金络头(4)

各位将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我却悄然倚楼和着笛声放声高歌。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之事都像风雨一样飘然而去,罢了,罢了,戏马台上南朝宋武帝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不就只剩下如今的马笼头了吗?

催酒(5)迟留(6),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7)不解愁。

催促喝酒不要迟缓,杯中的佳酿今年还是和去年一样,不要辜负这大好秋光。酒兴勃发的我把花簪在头上。花笑道:“不羞,不羞,即使你白发头上插花,你也不懂得销愁。”

注释

(1)说封侯:谈论功名。

(2)休休:算了吧,算了吧。

(3)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521),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

(4)金络头:有金饰的马笼头。

(5)催酒:即催促饮酒的意思,也称侑酒,宴席上演奏音乐,催人尽饮。

(6)迟留:迟疑不决。

(7)簪花:插花,古人在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

创作背景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是作者被贬谪宜州后重阳节登城楼与幕僚们宴集时即席而作的。古代官吏每逢节假日常有宴集活动,一方面娱乐消遣,一方面沟通感情。重阳节登楼宴集,本是件赏心乐事,可是黄庭坚此时却以六十岁的老人被贬置蛮荒之地,重阳登高宴集,自有无限悲凉凄苦。据《道山清话》记载:“山谷之在宜州,其年乙酉,即崇宁四年也。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小词云云,倚阑高歌,若不能堪者。是月三十日果不起。”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那么这首词很可能就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文学赏析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词人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阕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 [1]潘天宁.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133
  • [2]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521-522
  • [3]俞朝刚.全宋词精华(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18-19
  • [4]韩晖.山谷宜州诗文注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