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诗中描写出诗人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译文注释
译文
楼观岳阳(1)尽,川迥(2)洞庭开(3)。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雁引愁心去(4),山衔好月来(5)。
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云间连下榻(6),天上接行杯(7)。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8)。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1)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2)迥:远。一作“向”。
(3)洞庭开:指洞庭湖水宽阔无边。
(4)雁引愁心去:一作“雁别秋江去”。
(5)山衔好月来:指月亮从山后升起,如被山衔出。
(6)连下榻:为宾客设榻留住,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连:一作“逢”。
(7)行杯:谓传杯而饮。
(8)回:回荡,摆动。
创作背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文学赏析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此诗代表了李白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这是说李白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1-232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
- [3]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