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今别离》是晚清黄遵宪所作的组诗,共四首,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别肠转如(1),一刻既万周。

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明知须臾(3)景,不许稍绸缪(4)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虽有万钧柁(5),动如绕指柔(6)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岂无打头风(7),亦不畏石尤。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影(8)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9)不?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10)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注释

(1)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2)并立:合力,一起。

(3)须臾:片刻、短时间。

(4)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5)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6)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7)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8)倏:疾速,忽然。

(9)留滞:路途阻塞。

(10)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文学赏析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的《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今别离》四首是“诗界革命"的大旗,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闿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长15岁的王闿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闿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别离》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梦苕庵诗话》,钱仲联)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作者简介

黄遵宪

黄遵宪

清朝著名爱国诗人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出使过日本、英、美诸国,有爱国思想,对中法、中日之战反对屈辱外交。著有《人境庐诗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