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园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西瓜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国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处处吃瓜的情景;第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不尽如人意。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小中见大,用意深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西瓜汁液虽多却味淡如水,本是种于燕北一带,现今河南也遍地种植了。

(1)凌霜(2)软沙(3),年来处处食西瓜。

绿色蔓茎的西瓜顶着寒霜长于沙地上。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形模(4)濩落(5)淡如水,未可蒲萄(6)苜蓿(7)夸。

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谈如同饮水一般,同是舶来品却是不如蒲萄苜蓿。

注释

(1)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2)凌霜:抵抗霜寒。

(3)软沙:细沙。

(4)形模:形状。 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不审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为?”

(5)濩落:空廓。

(6)蒲萄:即葡萄。

(7)苜蓿:古大苑语buksuk的音译。植物名。

创作背景

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写了七十二篇七言绝句和一卷日记《揽辔录》,这首诗是其中第二首。范成大行至开封,见本是“燕地种”的西瓜,已经遍布河南,心中感慨,遂作此诗。

文学赏析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北方一个处处可见的西瓜园。但诗人在该诗的自注中在说明西瓜在河南普遍种植的同时,还特意说明了西瓜是自燕北传过来的。纵观全篇,诗人表面上似平是在描写田家风光,清新恬淡,其中蕴含的深意却需要细细地品味。

此诗第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年来年去每到夏天到处都吃瓜的情景。西瓜与蒲萄、苜蓿一样,都是舶来品,此时在北方已是常见之物,“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词却又猛然一寒,美丽的东西是不能经得起严霜的。

此诗第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诗人觉得生长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葡萄、苜蓿相比。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丝遗憾。蒲萄、苜蓿在西汉时传入中原,李颀《古从军行》最后两句感慨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盛唐的诗人是在感慨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唐王朝所进行的开边战争的残酷,而这在“祈请国信使”范成大听来却充满了丝丝苦涩。一方面,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对金国的俯首称臣,注定范成大的出使必然少不了受辱;另一方面范成大又渴望如苏武一样为国尽忠。矛盾交织,面对同为舶来品的西瓜,联想到唐人诗句,苦涩横亘心头,报国的赤胆忠心和对强大国力的渴慕逐渐鲜明起来。诗题旁还有一个自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燕北为女真族的起源之地,而河南则为北宋故都所在,燕北的西瓜如今遍布河南,国破家亡之恨暗含其中。

诗人借助北方特有的物产,在对西瓜的描绘中,委婉地表达了故国沦丧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回归的愿望。虽然这些诗仍然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但与《州桥》等篇忍痛直询和《双庙》等篇借古讽今相比则有了很大的区别。诗人不再高声呼喊,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感情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相反,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潜藏在清新的田园风光之下,乍一看轻松惬意,深深品味之后却又渗透出一层挥之不去的沉重,从而使感情更加深刻。诗人巧妙地借助题后自注,把自己含而未说的意思点破,达到不说而说的效果。

范成大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小中见大,用意深婉,通过北地特有的物产的描绘以及题后小注的巧妙运用,在田园风光背后寄托着自己的故国之思,把表层的轻快与深层的沉重进行对比,达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效果。

作者简介

范成大

范成大

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又工词。

参考资料

  • [1](宋)范成大著,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46页
  • [2]廖启良编著,实用古诗佳句韵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75页
  • [3](明)汤显祖著;胡金望,吕贤平评注,南柯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03,第202页
  • [4]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编委会编著,汉语大词典普及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08,第352页
  • [5]《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编,古代汉语字典 大字本 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4.02,第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