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

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望夫石》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颂扬女子坚守爱情的诗,诗的前两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刻画望夫石形象和神态,颈联用湘女洒泪和息妫无言的典故,表达对望夫女子不幸的同情,尾联融景入情,写女子坚守爱情的情景。全诗比喻精当,用典极切,描写精工,抒情真挚感人,写得秀美而凄苦。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仿佛古容仪(2),含愁带曙辉(3)

她仿佛有古人的容貌仪表,面含忧愁沐浴黎明的光辉。

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晶亮的露珠像今日的清泪,青绿的苔藓如昔年的旧衣。

有恨同湘女(4),无言类楚妃(5)

内心的痛苦似溺水的湘女,默默无言类似楚王的息妃。

寂然(6)芳霭(7)内,犹若待夫归。

她寂寞伫立在美好云气里,似乎依然在等待夫君来归。

注释

(1)望夫石:关于望夫山和望夫石的记载、传说颇多。如安徽当涂县西北枣子矶,传说昔有人往楚,数年未还,其妻登此山眺望,乃化为石。

(2)古容仪:这里指古代的装束仪容。容仪:容貌举止,容貌仪表。《汉书·成帝纪》:“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3)带曙辉:沐浴在晨光之中。曙辉,黎明的曙色。

(4)湘女: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尧将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后舜远征,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从之不及,道死沅湘之中。后人称为“湘夫子”、“湘妃”、“湘灵”。

(5)楚妃:指春秋时息侯夫人息妫。楚文王灭息,以妫为夫人,虽生二子,终不忘亡国亡夫之痛,不与楚王言谈。

(6)寂然:冷清的样子。

(7)芳霭:云雾。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至天宝十五载(754—756),李白游遍皖南山水,在当涂停留时间较长。诗人在吟咏当涂胜景的同时,也留意于当涂的历史传说。古代当涂有望夫石的传说,流传甚广,这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其中浸透了平民百姓的血泪,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不幸。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许多地方都有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台,历来有不少诗人以此为题吟咏。因此,在李白的诗中除保留了当涂及周边许多山川景物外,还留下了许多与当地民间传说有关的内容。《望夫石》此诗就是其中一首。

文学赏析

《望夫石》这是一首颂扬女子坚守爱情的诗,大致可分为三层。自诗的开头至“苔似昔年衣”为第一层,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对望夫石的外貌,表情作了形象的描绘,为下文刻画其内心作了铺垫。诗的开头写“仿佛古容仪”,“古”,写其年代之久远,甚至可以说是不知起于何朝何代,她历经千年风霜雨雪,而未失当年的姿容仪态。愈是仪容真切,愈是令人心酸,好端端一位良家女子,为着眺望远行的丈夫竟化而为石了。诗人又冠以“仿佛”二字,表明她的容仪已是依稀可辨,而非当年青春年华活泼动人的少妇面貌了。她双眉紧锁,愁思无涯,悲苦万千。“含愁带曙辉”,诗人没有写她立在风雨中或隐没于昏暗之中,而是为她抹上一层绮丽的朝阳色彩,这自然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愿她更加美丽风致,但另一方面则是以锦绣之笔反照出她内心的无比哀愁。接下来“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句写露、写苔。清晨晶莹的露珠该是明彻可人的吧,但有如挂在腮边的清泪;苔藓是斑驳陆离的,然而看去却是往日的彩衣。遥想当年,她身穿彩衣初嫁夫婿,那新婚燕尔,有几多欢愉,谁料落得个泪流满面,一腔凄苦。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为诗的第二层,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前一句言湘女之事,着重在一个“恨”事。昔日娥皇、女英因丈夫舜之死,而含恨洒泪使竹为之斑,这自然与望夫石的望夫有所区别。望夫石所望之夫,并无舜的显赫声名,虽如此,其夫去而不归,恨则相同。后一句用息妫的典故,息妫的经历虽与望夫石迥异,但在“无言”这一点上,并无不同,而且都是因为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丈夫而无言的。这两句对仗工整,用典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不平之情移之于望夫石的结果。

“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为诗的第三层。诗人先描写望夫石所处的环境,她是在草丛与云气之间,然而她不是化作了什么仙子,倒是依旧执着不变,仍在专等丈夫归来。“寂然”,写出了“望夫石”的孤独、寂寞;一个“待”字,将其坚守爱情的情景写了出来,赞美了望夫女子坚守爱情的高尚品质。

《望夫石》全诗比喻精当,用典极切,描写精工,抒情真挚感人,写得秀美而凄苦,诗虽短却意深,读之令人掩卷三叹。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 [1]林仕亿.爱情诗精华.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47-48
  • [2]孙建军.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1513-1514
  • [3]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7:278
  • [4]胡光舟.古诗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308-309
  • [5]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