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

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

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

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

但逢佳景须行乐,莫遣风霜着鬓毛。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对南庵寺的景物描写,着力于“光”的感觉,寺庙幽深即使是夏天也感觉不到炎热、花儿的明艳、山的阴影等等,通过视觉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而在诗的五、六、七、八句中作者由景生情,感慨岁月的变迁,溪水之明察秋毫,这种感叹与作者的遭遇联系起来看,显得更加深沉,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作者最后提出“但逢佳境须行乐”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山水风光的热爱,更反映出他被贬后的心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岩寺藏春长不夏(1),江花映日艳于桃。

岩间的寺庙仿佛藏着春天炎夏迟迟不到来,江上的花儿在太阳的映照下比桃花还要明艳。

山阴(2)入户川光(3)暮,林影浮空暑气高。

山的阴影映进屋里平地上的阳光也显得暗谈了,树林的凉气也被炎热蒸发飘浮在空中。

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4)

树的年龄再老又怎能知道岁月的变迁,溪水清澈确实可以映照秋毫。

但逢佳景须行乐,莫(5)风霜着鬓毛。

只要遇到美景都要及时游乐,莫让风霜染白了鬓毛。

注释

(1)藏春长不夏:指气温适度,只象春天,没有夏天的炎热。

(2)山阴:大山的阴影。

(3)川光:平地上的阳光。

(4)秋毫:秋季鸟兽的毫毛。形容极小的事。

(5)遣:使、让。

作者简介

王守仁

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其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