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水槛遣心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去郭轩楹(1),无村眺望赊。

草堂远离喧闹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澄江平少岸(2),幽树晚多花。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注释

(1)敞:开朗。

(2)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创作背景

《水槛谴心二首》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远离喧嚣的舒适之心。

文学赏析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也成为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6
  •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44-545
  • [3]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