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作品简介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共十四句七十字,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浓浓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隐居和求仙访道的思想。全诗开头的起句到最后的结句,从述说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样,诗人的思想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译文注释
译文
王子析(1)道论(2),微言(3)破秋毫(4)。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微言透彻秋毫。
还归(5)布山隐,兴入天云(6)高。
马上要回归布山去隐居,逸兴高入云天。
尔去安可迟?瑶草(7)恐衰歇(8)。
你能不能多待几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瑶草会衰歇吗?
我心亦怀归(9),屡梦松上月(10)。
我也很想去隐居,屡屡梦见松间云月。
傲然(11)遂独往,长啸开岩扉(12)。
你傲然独往,长啸着开劈岩石筑室。
林壑(13)久已芜,石道生蔷薇(14)。
林壑久已荒芜,石道上都长满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冬天来到的时候,我会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戏鹤,风雨相依。
注释
(1)析:分也,解也。
(2)道论:即道家之经论。
(3)微言:精妙之论。
(4)秋毫:谓精微之理。
(5)还归:返回。
(6)天云:天空之云,常以之喻高远。
(7)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
(8)衰歇:犹衰落;止息。
(9)怀归:思归故里。
(10)上月:上弦月。
(11)傲然:高傲貌;坚不可屈貌。
(12)岩扉:借指隐士的住处。
(13)林壑:指隐居之地。
(14)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
创作背景
题中之“王山人”则“归布山隐”,此与李白这首诗所云“我心亦怀归,岁晚来相依”地望正合。由“我心亦怀归”可知,是时李白他不在徂徕山中,而应在兖州(今属山东)家里,诗当作于瑕丘。按诗云“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语,诗当为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秋日所作。
文学赏析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这首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四句组(“王子析“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天入天云高。”)以“毫”、“高”为韵,是全诗走起首,“王子析“论,微言破秋毫。”介绍王山人并对友人才干走赞赏跃”纸上;“还归布山隐,天入天云高。”叙事说友人要归布山了。
第二个四句(“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改以“歇”、“月”为韵,是承接前一组诗,“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言对友人走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几天;“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说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种隐居生活。
第三个四句(“傲”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生蔷薇。”)又改以“扉”、“薇”为韵,是诗意起了转折,诗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走情景,言语间满是向往。
最后一个二句(“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和上一组诗一样,也以“依”为韵,“岁晚来相依”以讲述自己走愿望结束全诗,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诗开头走起句到最后走结句,从述说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样,诗人走思想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走过程。
朋友离别而去,李白有着浓浓走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但只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把万语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寻味。虽”是赠别,却无凄凉之味。“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诗人很直接走表达了向往隐居和求仙访“走生活。并据记载李白于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隐于徂徕山,这首诗题中之“王山人归布山”,并说“我心亦怀归”、“岁晚来相依”不谋而合。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这首赠别诗,虽有别离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哀而不伤”,这也是盛唐“酬应体”五古走一个特点,离别之际,他们或许会有些伤感,但是不会沉沦其中。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3册.黄山书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1226页
- [2]詹福瑞 刘崇德 葛景春.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5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