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室人诗十首·其一

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

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

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悼室人诗十首》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组悼亡诗。这组诗是诗人为悼念亡妻而作,诗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前九首诗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最后一首寄托了对爱妻亡灵的深情祝愿。这十首诗抒情的角度各有不同,写春夏秋冬,写绝望与希望,而其核心没有变,就是妻子离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情感哀婉缠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佳人(1)(2)矣,隐忧遂历兹。

妻子永远离去不得再见,隐忧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深沉。

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夜晚,烛光仿佛失却了往日的光华;白天,铜镜似乎也终日暗淡无光。

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

碧绿的桐叶,碧绿的水,薄雾弥漫,仿佛空中的水气也是绿色的。

(3)(4)芳未空,兰深鸟思时。

香草虽然凋零了,但芳香之气仍在,兰草深处,鸟也仿佛在悲鸣。

湘醽(5)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因哀伤而欲饮酒排遣,最后却因心胸闷塞,竟端不起杯来了。

注释

(1)佳人:即指去世的妻子。

(2)暮:本指黄昏,此处形容生命的终结。

(3)蕙:香草名,这里用来比喻妻子的美好。

(4)弱:丧失,用蕙草的衰败来比喻妻子的去世。

(5)湘醽:湘东的名酒。

创作背景

《悼室人诗十首》是江淹为悼念亡妻刘氏而作的。江淹妻子于何时去世已难以确知,因而这组诗的写作年代也无法断定。江淹集子中有一首《伤内弟刘常侍》诗,可知其夫人姓刘。从这组诗来看,江淹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的,妻子的去世使他十分伤心,于是作这组诗悼亡。

文学赏析

《悼室人诗十首》这十首诗,虽然主题都是伤悼妻子,但抒情的角度每首各有不同,写春夏秋冬,写绝望与希望,核心都没有变,就是妻子离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十首诗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情感哀婉缠绵。

第一首,“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一想到人死无法复活,从此永远分离不得再见,诗人不由得充满了悲伤。一个“矣”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与伤感,给人一种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感觉。诗人因妻子的去世而充满隐忧,这种感情经久不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深沉。“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夜晚,烛光仿佛失却了往日的光华;白天,铜镜似乎也终日暗淡无光。蜡烛、铜镜是无生命、无情感的日常生活用品,然而此刻它们似乎也寄托了诗人的哀思。妻子在世时,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夜晚的烛光,曾是他们感情的见证;而引镜共照,在镜中相视而笑,也曾是闺房中的一大乐事。如今,每当夜幕降临、烛光摇曳时,诗人独坐灯下,不由得黯然神伤。白天,诗人不敢照见自己的茕茕孤形,只有让金镜蒙尘了。人去物在,睹物思人,诗人不能不伤心落泪。这两句诗,情融于物,物中有情。“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碧绿的桐叶,碧绿的水,薄雾弥漫,仿佛空中的水气也是绿色的。诗人的哀伤之情也正如这弥漫漂浮的雾气一样久久萦绕在心头。景色凄迷阴郁,正映现出心情的凄凉哀苦,客观景物染上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这是江淹写景抒情时常用的方法。“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用蕙草的衰败来比喻妻子的去世。香草虽然凋零了,但芳香之气仍在,妻子虽然故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却依然触处可忆。兰草深处,鸟也仿佛在悲鸣,诗人心中悲戚,却写鸟在悲,这是以鸟拟人,将内心的悲情移至外物上,显得意韵生动丰富。从“宝烛夜无华”起六句诗,或写日常用品,或写庭院景物,没有直接写情,但在这些景与物上无不鲜明地染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样的抒情表现,更显深挚真切,曲折有致。“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酒能使人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与忧愁,然而也可能愁上加愁。诗人酌酒欲饮,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何况失去爱妻的悲痛,则不是美酒所能消除得了的。诗人因哀伤而欲饮酒排遣,最后却因心胸闷塞,竟端不起杯来了。诗歌在抑郁哀伤的气氛中结束,而诗人悲伤之情的哀婉低沉,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作者简介

江淹

江淹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刘宋时,任徐州从事、奉朝请。坐事下狱,建平王刘景素救之,后入刘景素幕府,因谏其谋叛,黜为建安吴兴县令。萧道成执政,入萧道成幕府,掌军书表记。齐立,历任中书侍郎、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廷尉卿、宣城太守、黄门侍郎、秘书郎等职。及萧衍攻建康,微服投之,官吏部尚书、相国左长史。梁立,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少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减退,时谓“江郎才尽”。其诗风格略近于鲍照,号称“江鲍”。

参考资料

  • [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6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