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最早的传世之作,抒发了手足之情和离愁别恨。此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全诗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不饮胡为(2)兀兀(3),此心已逐归鞍发。

不曾饮酒,为什么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

归人(4)犹自念庭帏(5),今我何以慰寂寞。

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系念、陪伴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呢?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6)出复没。

站在高处眺望你返回京师的身影,只能看见你的乌帽忽隐忽现。

苦寒念尔衣裘(7)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担心你的衣裳太薄,独自骑着瘦马归去,在寒冷的残月下是多么的孤单。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路上有的人边走边歌挺欢乐,我却苦凄凄地连童仆也怪。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8)

我知道人生常有分别,只是唯恐时光流逝得太快。

寒灯相对记畴昔(9),夜雨何时听萧瑟(10)

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啊?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11)高官职。

希望你不要忘记这早退闲居之意,不要贪恋官场。

注释

(1)辛丑:即嘉祐六年(1061年)。时苏轼被命凤翔签判,其父留京修礼书,弟苏辙(子由)送至郑州后回京侍父。

(2)胡为:为何。

(3)兀兀:昏沉貌。

(4)归人:指苏辙。

(5)庭帏:父母的居处,此代指苏洵。

(6)乌帽: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

(7)衣裘:夏衣冬裘。或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

(8)飘忽:形容时光流逝很快。

(9)畴昔:往昔。

(10)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11)苦爱:久爱。

创作背景

苏轼兄弟继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同科进士及第之后,嘉祐六年(1061年)又同举制策入等。在同举制策入等以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手足之情极深。《宋史·苏辙传》称赞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兄弟同举制策入等之后,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苏轼十一月动身赴任。苏辙由汴京(今河南开封)送行,直至郑州西门外告别,然后回返汴京侍奉其父。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下这首抒发离愁别恨的诗篇。

文学赏析

此诗首四句以突兀笔触人题,直抒离别情深。未曾饮酒为何昏沉似醉,原来诗人心已追随其弟归鞍驰往汴京去了,一下子就烘托出因离别而精神恍惚的神态。心逐归鞍,见恋亲情重,“归人”比较“今我”,又加一层。汪师韩说“起句突兀”,纪昀说“起得飘忽”,都是说这样的开头既突兀又飘忽。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念不已,他从此远离庭帏,更难以承受思念亲人之苦。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

“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高翘望,因坡垅阻隔,行者乌帽时隐时现,又担心弟弟天寒衣薄,独骑夜行,由眼前实景,到心中思绪。这两句惜别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模写甚工”(《吴礼部诗话》),善“写难状之景”(《纪评苏诗》),给读者展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诗人对弟弟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句,担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苦寒念尔”句,承“但见乌帽”发挥。“但见乌帽”,则人与马都看不见,但由于“心逐归鞍”,看不见的都想得出:严冬苦寒,又是凌晨,霜风刺骨,而弟弟却“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怎能不令人心酸!先“见”后“念”,虚实相生,妙在不自己说心情“凄恻”。

“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以“路人行歌居人乐”作强烈的反衬,然后由“僮仆”开口,“怪我苦凄恻”。路上的其他行人欢歌笑语,路旁的居人更全家团聚,享天伦之乐。以此反衬自己,行文顿起波澜。身边的“僮仆”随自己去上任,心情很愉快,满以为即将到任做官的主人更心花怒放;可是看主人的神情却那么“凄恻”,就感到“怪”,行文更起波澜。后两句是“明所以‘苦凄侧’之故”(王文诰《苏海志余》)。“用他人反衬,接以自我开脱和担忧。“亦知”宕开一笔,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感到“凄恻”,“但恐”又扣合主线,行文就曲折而不直泻。

末四句为缓解岁月飘忽,而设想未来,期盼早日团聚。“寒灯”、“夜雨”,是回忆往日“夜雨对床”之言,“君知”、“慎勿”,是强调早退,以便共践前约。“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语”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所谓“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是指嘉祐六年(1061年)秋他们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苏辙这段话可作苏轼此诗最后四句的注脚。

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如王鸣盛所说,不是很严格,全诗十六句除第三、第十五句未用韵外,共“用十四韵而跨其五部(指月、药、陌、职、屑五个韵部)”(见《蛾术编》卷七十八《东坡用韵》)。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是苏轼写兄弟之情的第一篇,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更在于这是“夜雨对床”之典在诗中的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夜雨”成了触发手足之情的媒介,“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成了他一生的企望和未了的心愿。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刘乃昌.宋诗三百首评注.济南.齐鲁书社.2004.82-84
  • [2]苏 轼.东坡集(插图本).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7
  • [3]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4-5
  • [4]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