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作品简介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唐代诗人崔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诗人重九登高邀请友人痛饮,写得不落常套,独具特色,在抒写怀念友人的情思中,隐含着知音难遇的喟叹。首联言登台之事;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尾联言志: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不如饮酒自娱。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译文注释
译文
汉文皇帝有高台(4),此日登临曙色开(5)。
汉文帝在这里筑了一座高台,今天我来到台上时,太阳才刚出来。
三晋(6)云山皆北向(7),二陵(8)风雨自东(9)来。
三晋一带,山岭都向北蜿蜒而去;崤山二陵那里的风雨,都从东方袭来。
关(10)门令尹(11)谁能识(12),河上仙翁(13)去不回。
函谷关尹子潜修有道,又有谁知道呢?河上仙翁不肯留下,一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14),陶然(15)共醉(16)菊花杯(17)。
既然仙人难见,姑且就近找找陶渊明吧,让我们共饮菊花酒,喝他个酩配大醉。
注释
(1)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西南。
(3)刘明府容:名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4)高台:指望仙台。
(5)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6)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7)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
(8)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9)东:一作「西」。
(10)关:函谷关。
(11)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
(12)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
(13)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後羽化成仙。
(14)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後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15)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
(16)共醉:一作「一醉」。
(17)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创作背景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某个重阳节,作者同友人刘明府容同登望仙台,作者欣赏着那壮美得风景,不禁浮想联翩,于是写下此诗,向友人寄出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
文学赏析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後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
- [2]陈惠明.绘图唐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83
- [3]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 [4]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