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秋怀二首》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古诗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秋日景象为描摹对象,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作者处境的凄清、寂寞。第一首诗前六句写“秋”,后两句写“怀”,将“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
译文注释
译文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1)啾啾昨夜凉。
细细的秋日阴云,却沉重地压在茅草堂上,昨夜变凉的天气,使得秋虫不停地啾啾吟唱。
雨开芭蕉新间旧(2),风撼筼筜宫应商(3)。
芭蕉在雨中开放,新叶和旧叶相间着;风力巨大不断撼动着竹子,竹声如同宫商之乐。
砧声(4)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捣衣声音四起,赶制新衣已是急切不可缓和,秋日渐短,照射在屋檐形成的影子也渐渐变短了。
狐裘断缝(5)弃墙角(6),岂念晏岁(7)多繁霜。
御寒的狐裘早已破烂不堪丢弃在墙角,哪里还会想着寒冷的冬日会遭遇诸多霜雪。
注释
(1)吟虫:蛐蛐类秋虫。
(2)新间旧:新旧驳杂。
(3)宫应商:宫、商,中国古代音乐分五音:宫、商、角、微、羽。
(4)砧声:在石砧上捣衣洗布之声。
(5)狐裘断缝:御寒用的狐裘衣裳已破旧,暗指宦况清贫。
(6)弃墙角:暗指自己不被重用,只能在北京(今河北大名)教书度日。
(7)晏岁:岁晚,即冬日。
创作背景
《秋怀二首》这组诗,翁方纲校刊的《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熙宁八年北京作”。熙宁八年(1075)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国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
文学赏析
《秋怀二首·其一》前六句写“秋”,后两句写“怀”。起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秋阴透入屋里。“细细”二字,既蒙上“秋阴”,表示其不浓;又作下面“压”的状语,表示不断沁透,用字细微。“压”字称得上是“诗眼”,“细”而能“压”,颇出奇,是积渐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显得雄健。
次句“吟虫啾啾昨夜凉”,写虫声。着“昨夜”二字,表明诗所写的是翌日的白天;“凉”字与下句“雨”字照应。
第三句“雨开芭蕉新间旧”;写雨后芭蕉的开放。“新间旧”,新叶与旧叶相间,可见观物之细。
第四句“风撼筼筜宫应商”,写风吹竹声作响。“撼”,指风力大,摇动出声;“宫”、“商”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事物之美。
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古代妇女,多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长。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寒衣应该赶制了。
第七八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为官清贫,四字意含两层。
“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更见缺少谋虑。这两句写意态的颓唐,但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谓“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两句是写“怀”。诗篇写秋是每联一句写景,一句写声,幽美中带点凄清,渐渐从不相干处写到切身之事;写怀又把切身的事排开,用达观的态度对待它,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又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伊冷.历朝岁时节令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2-113
- [2]东篱子.黄庭坚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83-184
- [3]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05-607
- [4]韩丰聚.题画诗选释(第2卷).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162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