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泉眼
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
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
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
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
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
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
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
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
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
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作品简介
《太平寺泉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赞叹太平寺泉眼的神异、泉水的明净及环境的幽美,表示要在这里卜居,服食修炼,以成正果。全诗可分四段,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突出了太平寺泉的神奇以及泉水的清与美。
译文注释
译文
招提凭(1)高冈,疏散连草莽(2)。
太平寺位于高高的山冈,周围是山林草莽。
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
清泉从枯柳根下涌出,已被世人汲引了很久。
石间见海眼(3),天畔萦水府(4)。
岩石间的泉眼清晰可见,这云天之处竟有水府环流。
广深丈尺间,宴息(5)敢轻侮(6)。
泉石的深广虽在丈尺之间,而且寂静安闲,但是人们怎敢对它轻慢?
青白二小蛇,幽姿(7)可时睹。
池中生有青白两条小蛇,那幽隠之姿可以时时看见。
如丝气或上,烂熳(8)为云雨。
它们时而吐出一串如丝的气泡,令人想象一旦成龙便可兴云作雨。
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
此山从上到下岩石遍布,凿井实属不易。
取供十方(9)僧,香美胜牛乳。
这眼泉水可以取供十方众僧,水味香美超过了牛奶。
北风起寒文(10),弱藻(11)舒翠缕(12)。
北风吹起了寒冷的波纹,纤细的水藻舒开了翠缕。
明涵(13)客衣净,细荡林影趣。
明亮的泉水倒映着游客的净衣,细碎的涟漪摇荡着秋林的妙影。
何当宅下流(14),馀润通药圃。
如何才能筑宅于其下,让它的余泽流进我的药圃?
三春湿黄精(15),一食生毛羽(16)。
三春佳季滋润黄精生长发育,一经服食便可羽化成仙呢!
注释
(1)凭:靠着。
(2)草莽:草丛。
(3)海眼:古人以为泉水从地下通海,故称泉眼为海眼。
(4)水府:传说为海中龙王的府邸,在海的最深处。
(5)宴息:休息。宴:通“晏”。
(6)轻侮:轻视,怠慢。
(7)幽姿:幽雅的姿态。
(8)烂熳:焕发,散布。
(9)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
(10)文:纹理。指水波纹。
(11)弱藻:柔软的水草。
(12)翠缕:缕缕青翠。
(13)明涵:清泉中的倒影。
(14)宅下流:宅:动词,盖房子。下流:下游。
(15)黄精:又名黄芝,多年生草本,根如嫩姜,入药。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可以轻身延年。
(16)生毛羽:道家认为成仙之后可以生羽飞升。
创作背景
《太平寺泉眼》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在秦州所作。黄鹤注:“太平寺在秦州。诗云‘北风起寒文’,当是乾元二年秋冬之交作。”
文学赏析
《太平寺泉眼》此诗首二句写太平寺的环境,地处高冈,可见不在秦州城内。次二句以根枯衬泉活,岁古显流长。这有如八大山人作画,能于苦涩处见生机,古简处见笔力,细味之始觉其妙。“石间见海眼”,唐人赞山泉古井的神异多谓能通海,当然不一定真通海,这么想这么说,带有神秘感,有助于加强艺术感染力。“天畔萦水府”,见泉眼在寺旁地势较高处。接着写泉眼的神异。“青白”四句写得的确很美,这不是因为对“青白二小蛇”刻画得如何典型,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中,这是两条龙的化身。这想象是美的。通过这美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泉眼清澈、蛇游气冒的实景,展现了“潜虬媚幽姿”(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意境,也藉以一舒胸中抑郁之气。“山头”四句谓山地多石,凿井为难,幸有此味美色清的泉水供十方僧众饮用。“北风”二句写实景平平,“明涵”二句写倒影绝妙。泉水明净,客衣可鉴;涟漪荡影,野趣宜人。山泉既如此可羡,这就难怪诗人动卜居之念、生羽化之想了:“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8
-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