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苦热登西楼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夏夜苦热登西楼》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写于作者贬谪永州时期,描写作者在一个酷热难忍的夏夜,半夜登楼纳凉的情景和感受,表现出心神不宁的情绪和无可名状的惆怅,锋芒直指唐王朝的虐民暴政,具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全诗构思缜密,体物入神,设想奇妙,结合写实和夸张,把永州的酷热和作者的烦躁抱怨写得历历如绘,运用比兴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意蕴深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苦热(1)中夜(2)起,登楼独褰衣(3)

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

山泽(4)凝暑气,星汉(5)(6)光辉。

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湛卢似的亮光。

火晶(7)(8)露滋,野静停风威。

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

探汤汲阴井(9)炀灶开重扉(10)

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凭阑(11)彷徨(12),流汗不可挥。

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傍徨,热汗淋漓在全身四处流淌。

莫辩亭毒(13)意,仰诉璿与玑(14)

这么热难道还谈得上什么保养吗?抬头见北斗,将疑问诉上苍。

(15)姑射子(16)静胜(17)安能(18)

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的处子,想要以静胜热实在是毫无希望。

注释

(1)苦热:为热所苦。唐杜甫《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入舟虽苦热,垢腻可溉灌。”

(2)中夜:半夜。《书·囧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3)褰衣:提起衣服,揭起衣裳。褰,撩起,披起。

(4)山泽:山林与川泽。《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5)星汉:银河。

(6)湛:清澈透明。

(7)火晶:即“火精”,日头像火一样。指夏。《晋书·天文志》上引王仲任云:“夫日,火之精也。”北周卫元嵩《元包明夷》:“晶冥炎潜。”注:“晶,日也。”

(8)燥:干燥,此为“烤干”之意。

(9)探汤汲阴井:言取阴井之水以涤热,水也变热了。探汤,取热水。汤,热水。《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阴井,阴处之井。

(10)炀灶开重扉:言开窗时如对灶火。炀灶,向灶烘烤。戴氏侗曰:“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扬之也。”郭璞注:“江东呼火炽猛为炀。”引申为焚烧。扉,窗。

(11)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唐崔涂《上巳日永崇里言怀》诗:“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

(12)彷徨:徘徊。《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

(13)亭毒:化育,养成。语出《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王弼注:“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毕沅曰:“亭毒成熟,声义相近。”刘峻《辨命论》:“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见《文选》)李周翰注:“亭、毒,均养也。”

(14)仰诉璿与玑:犹言诉于苍穹。璿玑,亦作“璇玑”,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天空北部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星。七星之名,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一至四为斗魁,五至七为斗柄。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15)谅:料想,的确。

(16)姑射子:姑射山上的神女。姑射,山名,亦名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

(17)静胜:以静取胜。语出《老子》:“躁胜寒,静胜热。”

(18)希:希望,希冀。《广韵》卷一:“希,望也。”蒋之翘曰:“安能希,谓不可望也。”

创作背景

《夏夜苦热登西楼》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柳宗元是王叔文政治集团中的一名骨干人物,所推行的永贞革新使广大百姓深受其益。改革失败后被贬徙永州,其际遇十分悲惨。就在这种逆境中,他却毅然将毁誉欢戚抛诸九霄,慨然为民呼号,写下了很多诗文,这首《夏夜苦热登西楼》为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夏夜苦热登西楼》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直截点题,并提挈全篇。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暑热的炎气;长天无云,银河里也闪耀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野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着栏杆乘凉。但是,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实的铺垫,诗人直接抒写了自己的感触。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简直难于呼吸,他抬头看见北斗,不禁向苍天提出质疑:长此下去,万物怎能蕃长?生灵怎能延续?此时,读者似乎看见诗人在仰天长啸: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但是,这美好的愿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引用“姑射子”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静胜热,就只能怅恨无边了。结尾以反诘语收束,诗的意境也渐臻极顶。

诗人笔下的夏夜,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表现入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体物入神。诗人长期困居永州,对当地气候有极深入细致的感受,再经过缜密的构思和精心提炼,才收到了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由于诗人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写得很形象,很具体,就隐含着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带有象征意味。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赋税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的局面。诗人在永州期间广泛地接触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说》一文就以毒蛇与赋敛作比衬,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集团“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因此,诗人写夏夜酷热使人难以忍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又暗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王朝的暴政,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死亡线上挣扎,还有什么“亭毒”可言!这正如杜甫在《无家别》所言“何以为蒸黎”一样,把老百姓逼到没法做老百姓的境地,又怎能做老百姓的主上呢?大唐王朝的统治又怎能巩固呢?这种在比兴中巧寓象征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诗的内涵,又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作者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873
  • [2]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22
  • [3]尹占华解读.柳宗元集(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