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
杨士奇(1365—1444),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一字羿仁,浙江海盐人,明贡生。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性耿介孝友。曾与同邑吴蕃昌(字仲木)创“瞻社”,一时名流称为“武原二仲”。痛其父彭期生殉国难,明亡后终身不仕,杜门奉母。卒后乡人私谥孝介先生。善诗词,工书画,著有《茗斋集》《茗斋杂记》等。
彭孙贻的诗
3512首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被人嫉恨,被罢归。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著有《华泉集》。
宗臣(1525一1560),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吏部员外郎等职。性耿介,囚作文祭杨继盛而得罪权奸严嵩,贬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后以抗御倭寇有功,迁提学副使,卒于任上,年仅三十六岁。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粱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合称为“后七子”,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较为突出,有《宗子相集》。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翰林编修,太子讲官,官至右庶子。与弟袁宏道、袁中道齐名,并称“三袁”,反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崇尚本色,标榜“性灵”,世称“公安派”。袁宗道于唐诗崇白居易,宋诗崇苏东坡,故称其斋为“白苏斋”。著作有《白苏斋集》。
钱福(1461—1504),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门生。弘治年间状元及第。曾供职于翰林院,但由于未脱“吴中习尚”,最终被馆阁拒之门外。有《鹤滩集》。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官翰林院编修。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他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他是明中叶重要的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既推崇三代、两汉的文学传统,也肯定唐宋文的成就。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认为为文应直抒胸臆,明白晓畅,反对“前七子”的拟古主张。有《荆川先生文集》。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袁宗道、袁宏道之弟。十余岁作《黄山赋》、《雪赋》五千余言。青年时期游览燕、赵、齐、鲁、吴、越等地诗文因以日进。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珂雪斋集》。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年)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