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易水》是宋代诗人汪元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古渡头徜徉的情景。他卸下征鞍,乘上孤舟,享受着夜晚的清幽。诗中通过描绘易水古渡头的萧瑟景象,如凋零的芦苇、孤独的征舟、烟笼的古木、猿啼的夜晚、月印的平沙和雁叫的秋天,营造出一种凄迷、清冷、幽寂的氛围。同时,诗人还融入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壮色彩。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在古老的渡口旁,芦苇丛丛,显得凋零而茂盛。我卸下了征战用的马鞍,独自登上了那艘孤零零的小船。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烟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在夜晚中,猿猴的啼叫声此起彼伏。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广阔的沙地上,雁群在秋天的寒空中鸣叫。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远远地传来捣衣的声音,这声音让我这个离乡的游子增添了更多的泪水。军中的鼓声才刚刚响起,就已经激起了我的无尽愁绪。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想当年,荆轲在此地击筑悲歌,慷慨激昂。现在,眼前的一片寒光仿佛凝固着,再也没有流动。

创作背景

汪元量生活在宋末元初,亲身经历了国家的灭亡和个人的流离失所。《易水》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漂泊异乡、心怀故国之时,经过易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触景生情而创作的。易水,作为古代壮士荆轲刺秦王前辞别之地,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悲壮色彩,汪元量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身世之感。

文学赏析

首联:“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这两句诗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行动,同时暗示了诗人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颔联:“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摹了夜航之中月照平沙、烟笼古木、猿啼长夜、雁叫清秋的凄迷、清冷、幽寂之景,流露出诗人孤苦、凄楚的心境。

颈联:“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这两句诗写诗人夜航的愁与泪,静夜里传来的阵阵鼓鼙之声,仿佛在告诉诗人战争就在身边,这无疑会激起诗人故国沦落之悲。

尾联:“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诗人由易水展开联想,想到了千年前易水之上荆轲孤身赴秦、高渐离击筑悲歌的悲壮场面。在诗人笔下,当年那寒碧的易水似乎依然如昔,当年那一片寒光犹在,易水依然为荆轲的离去而悲痛以至于水流为之呜咽凝结。

作者简介

汪元量

汪元量

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汪元量(约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进士出身。宋度宗时,以善琴而为宫廷琴师。元军攻陷临安后,他随三宫被掳北上至元大都,其间常往狱中探视史天祥,彼此以诗唱和,成为知交。后出家为道士,始得放还南归,浪迹江湖,了却残生。其作品,格调凄恻哀怨。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参考资料

  • [1]诗乎 . 古诗文爱好者 . 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