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相濡以沫》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该成语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偏正式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1)以湿,相(2)(3),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注释

(1)呴:张口呼吸;嘘气。

(2)濡:沾湿。

(3)沫:唾沫。

成语故事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庄子游历列国。正值盛夏时节,一日他走在路上,天空中黑云密布,隆隆的雷声响个不停,庄子意识到马上就要下大雨了,就紧走几步来到一个驿亭下避雨。随着一道雳闪划过长空,伴随着震耳的雷声,大雨倾盆而下,地面上很快就有了一片片的水洼。突然庄子听到“噼啪、噼啪”两声,随声音看去,竟然发现水洼里有两条三四指长的鱼儿。庄子惊讶不已,只是睁大双眼看着。

真是三伏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就雨过天晴,火辣辣的太阳又照射在地面上。地面很快干起来,而那两条鱼儿依然在水洼里噼噼啪啪地翻跳着。庄子想,这可怎么办呢?两条鱼会被晒干的。果然,洼里的水很快被蒸干了,看来鱼儿是死定了。但事情并没有像庄子预料的那样发生,其中的一条鱼儿把很多水泡吐在另一条鱼儿的身上,以免它的同伴被晒干,另一条鱼儿也是如此,就这样,两条鱼儿互相用吐出的水沫濡湿着……庄子看得呆住了,自言自语道:真乃相濡以沫也!

也许是鱼儿的相濡以沫感动了上苍,滚滚的雷云去而复返,霎时,又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突然一道白光平地而起,两条鱼儿腾空而飞蹿入云中。庄子仰头望时只见两条苍龙翱翔云际,云龙发出巨大的声响滚滚而去。庄子感怀于此,取出笔墨纸砚刷刷点点写下四个大字:“相濡以沫”,并将纸贴于亭壁之上,后人便将此亭叫作“相濡亭”。

故事寓意

两条鱼儿在泉水干涸的池塘中互相用哈气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一点点唾沫涂抹于对方的体表,使对方苟延残喘,尽可能延长一些生命。在生存危机降临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高尚的道德品性。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泡沫来喂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中国的古人,重恩情、轻爱情,爱情被生存被温饱被感恩被道德被伦理替代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些古训的背后,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幅忧伤的爱情画面。如用庄子的话来解释爱情的话,最美的爱情,应如鱼儿相忘于江湖,两个人尽情尽性地相爱,而不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奈并肩和道德束缚下的不得已携手。庄子在这里为人们畅想了更高境界的爱情。

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作者简介

庄子

庄子(庄周)

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前369—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