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有万里客行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门有万里客行》是三国魏曹植所作的一首诗,其描述了战乱中人们流亡四方的悲惨情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门有万里客(1),问(2)何乡人。

门前有客人从远方万里而来,我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褰裳(3)起从之,果得(4)心所亲(5)

我提起衣服去寻访,果然找见了自己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挽裳(6)对我泣,太息(7)前自陈(8)

他见到我很激动,挽着衣衫对我哭泣。叹息之后他便对我陈述起自己的经历。

本是朔方(9)士,今为吴越(10)民。

他本来自朔方,但从北边迁徙到了南方吴越,今天已是吴越之人了。

行行将复行,去去(11)西秦(12)

但这迁徙的日子还没有结束,他还在不断迁徙,这次是要迁去西边的秦国了。如此频繁的迁徙,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定所呢?

注释

(1)万里客:万里外来的客人。远客。

(2)君: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3)褰裳:提起衣服。

(4)果得:果然得到。谓得其所宜。

(5)心所亲: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6)挽裳:扯着下裳。挽起下裳。拉着裤子。

(7)太息:同“叹息”。

(8)前自陈:上前自我陈述。

(9)朔方:汉郡名称。在今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10)吴越: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

(11)适:到。

(12)西秦: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

文学赏析

《门有万里客行》全诗共十句,前四句写门前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而这位“万里客”并没有立即答复诗人。相反,我们从下面“褰裳”二句,可以体会到,这位“万里客”避而不谈,掉头回去,因而不得不令诗人提起衣服的前裳,跟踪追逐,诗人的这一行动,果然成功了。这位“万里客”,令他从心里感受到诗人就是他万里寻觅的亲人。这就曲折而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万里客”思想渐趋融洽的过程,也反映出当时环境的险恶,如果所遇非人,稍有失言,便有杀身之祸。《三国志.陈思王传》云:“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由此可知,曹植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褰裳起从之”就从侧面地描绘出“万里客”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欲言而不敢言,欲接而不敢接近的矛盾心理。

五、六二句,深一层描写“万里客”,踏破铁鞋、万里逢知己的激动心情,他先是“挽裳对我泣”,而后,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对知己的诗人“太息前自陈。”

最后四句,是写“万里客”对诗人的陈述:“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四句中连用三处地名——朔方(今内蒙古一代)、吴越(今江苏和浙江一带)、西秦(今陕西和甘肃交界处)。以照应首句,大笔勾勒出万里客的行程,中间插入“行行”、“去去”两个重叠词,前者为平声,后者为仄声,平仄相间,使得诗歌格律构成对仗,富于高低起伏的音乐美,写出了“万里客”行踪匆匆、四处漂泊的苦楚。

总观《门有万里客行》全诗,纯是客观的记叙。在宾主、虚实的关系处理上也颇有匠心。“万里客”在诗中是主,而“我”则是宾。诗人的笔墨主要集中于对四处漂泊“万里客”的形象描写上,而“我”则作为“宾”来映衬,没有喧宾夺主。另外,“万里客”四处飘零之告是实写,而曹植自己因封地时常改换、因被监视而感到抑郁寡欢的精神痛苦,在诗中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使得诗含蓄且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