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画鼓催春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踏莎行·画鼓催春》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主要描写了闽地春意时间的景象,上片生动地记录了黔州地区少数民族采茶制茶的风俗,下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官感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了茶汤的香气和形态,抒发了作者内心对茶的喜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画鼓(1)催春,蛮歌(2)(3)雨前(4)(5)争长(6)。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7)样。

茶农们擂响画鼓,催促春天的到来;唱着山歌去田间为劳作的人们送饭。采茶人们都争抢着在雨前节之前焙制好茶叶来一争高下。他们摘完稍矮一些的嫩芽,就伸手去摘那些长在高处的嫩芽,不管长在何处,每一株茶树所摘下的茶叶都像是建溪茶那样完美。

碾破春风(8),香凝午帐。银瓶(9)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10)影在秋江上。

将春茶碾碎,香气弥漫在房间的帐子上。茶具里的茶水,像潮水一样翻滚。今夜酒醒之后无法入睡,看见摩围山的影子倒影在秋江上。

注释

(1)画鼓:有彩绘的鼓。

(2)蛮歌:南方少数民族之歌。古时称西南少数民族为蛮夷,当地所唱的歌曲称为蛮歌。

(3)饷: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

(4)雨前:绿茶的一种,用谷雨前采摘的细嫩芽尖制成。

(5)焙:微火烘烤。

(6)争长:即争霸。

(7)闽溪:即建溪,福建闽江的北源,流经武夷山茶区。产有建溪贡茶,即龙团凤饼。

(8)碾破春风:碾破:将茶碾碎。春风:指茶。

(9)银瓶:银质的瓶,常指酒器,此指盛茶的茶具。

(10)摩围:指摩围山,在黔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是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或绍圣四年(1097年)时期,此时黄庭坚被贬于黔州,居住在摩围阁,作者于此地见到少数民族采茶,制茶的过程,激发了作者的爱茶之心,创作此篇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文学赏析

上片第一、二句从听觉入笔,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茶时的热闹景象,敲响画鼓,催促春茶赶紧醒来;唱着民歌,走在田间为采茶人送去饭菜。“画鼓催春”描绘的是采茶前的开茶仪式,冬季已经过去,可是春雷还未响起,为了催醒春季的芽茶,大家擂响画鼓,模仿春雷的响声。“雨前一焙谁争长”,写人们赶在雨前节前,连忙焙制好茶的情形,大家紧张地焙制茶叶,希望在雨前节之前焙制出好茶,一较高下。后两句则详写采茶的场景,建溪龙团凤饼是宋代贡茶,堪称茶中绝品,词中把所采之茶与建溪茶作比,称赞茶之珍贵。

下片前三句写煎茶时茶的香味和茶水的形态,把春茶碾碎,入水煎之,袭人的茶香弥漫室内,就连帐子上都似乎凝聚了浓浓茶香。再看茶具里的纯白茶水,如水浪般翻滚。这三句从嗅觉和视觉上赞美所咏之茶,“茶色贵白”,“雪”字即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茶水的色泽。最后两句“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化用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了饮茶后的感受。作者在词的末尾以打诨之法作结,使词境词意得到出其不意的转换和升华。

该词咏茶却从采茶开始写,咏茶之余为我们展开一幅生动热闹的采茶图,又以一意外之句为全词结尾,深化了此词的主题和意境。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