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岳阳楼》是明代诗人杨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题,写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颔联写湖景,水与山皆视野开阔,气势磅礴;颈联前句想像洞庭鱼龙变幻,着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灵,着眼于神话;尾联写诗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乐而忘返,且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余味如笛音,悠悠不尽。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春色醉巴陵(2)阑干(3)落洞庭(4)

美丽的春色陶醉了巴陵,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洞庭。

水吞三楚(5)白,山接九疑(6)青。

洞庭吞下三楚的白水,君山接住九疑的绿晴。

空阔鱼龙气(7)婵娟(8)帝子(9)(10)

空阔的湖面仿佛鱼龙变化,娉婷的君山就象湘妃显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11)

夜深徘徊忽听有人吹笛,笛声里风急雨昏令人吃惊。

注释

(1)岳阳楼: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以来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据传旧址是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开元四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在鲁肃原阅兵台兴工造阁,才定名岳阳楼。此后,岳阳楼几经兴发,当地官员屡加修缮,才使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幸存至今。

(2)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3)阑干:同“栏杆”。

(4)落洞庭:是说楼外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

(5)三楚:古代楚地颇广,一说自今苏北沛县以西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为西楚,自苏北徐州以东、南至扬州、苏南一带为东楚,大江之南自江西南昌至湖南长沙等地为南楚。

(6)九疑: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7)空阔鱼龙气:形容洞庭湖景色奇异,气象万千。鱼龙,古代戏(杂技)的一种。

(8)婵娟:仪态美好的样子。

(9)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帝尧二女,舜妻,随舜南巡,没于湘水,因为湘夫人。

(10)灵:神。

(11)冥冥:烟雨弥漫,看不清楚的样子。

创作背景

《岳阳楼》这首诗当写于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春末。杨基于洪武初年两任两黜,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重新起用而奉使湖广,诗即其纪游之作。

文学赏析

《岳阳楼》这首诗首联点题,写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颔联写湖景,水与山皆视野开阔,气势磅礴;颈联前句想像洞庭鱼龙变幻,着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灵,着眼于神话;尾联写诗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乐而忘返,且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余味如笛音,悠悠不尽。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洞庭湖的无边春色。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有云:“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的是秋景。杨基笔下所展现的,却是巴陵春色浓如酒,因而更加容光焕发,楚楚动人的景象。“阑干落洞庭”紧承上句,说春色纵横,充溢于洞庭湖面,写出了楼上人与湖中景互相契合的意趣,与首句一气呵成。

颔联山、水分叙。水则气吞三楚见出湖面的辽阔;山则遥接九嶷,显出无限的青苍。寥寥二语,便将洞庭湖及其周围环境勾画出来。“水吞三楚白”之“吞”,与杜甫“吴楚东南拆”之“坼”,孟浩然“波撼岳阳城”之“撼”,堪称异曲同工。“山接九疑青”,一个“接”字,写出洞庭湖的深远幽缈,横无际涯。

因为说到九嶷山,便自然想起传说中南巡死于此地的舜,以及舜亡后没于湘水的娥皇、女英。杨基抓住了这一特点,以空灵之笔写出颈联二句:“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灵。”空阔的洞庭,鱼龙潜跃,气象万千,诗人因此给洞庭的山山水水笼上了一层迷人的神话般的色彩。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这结尾两句纯系想象之词,似实而幻,隐约中又辟一灵境。范仲淹说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在杨基的诗中,则用浪漫的诗情和富有神韵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了。同时,这最后两句又隐约包含着一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迁客骚人之感。联系到杨基入明以后短短几年间一贬河南,二贬钟离,三被免于江西任上的经历,则此时虽然起复,但胸中恐怕也不会毫无芥蒂了,故而有此感。

《岳阳楼》此诗在明人五律中可称佳作。诗通篇笔墨都是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图形传神,堪称是一首真正的山水诗。特别是诗人写景虚实结合,实景摹其形态,虚景传其神韵,而且好像有意与前贤比试似的,也用五言律诗来写。《明诗别裁》称其“五言射雕手”洵非虚誉。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显出了诗人深厚的功力。

作者简介

杨基

杨基

元末明初诗人,吴中四杰之一

杨基(1326—1372),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参考资料

  • [1]胡云翼编,明清诗选,中华书局,1940年06月,第5页
  • [2]郭超主编,四库全书精华 集部 第1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第581页
  • [3]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4月第1版,第1193页
  • [4](清)朱梓 冷昌言,宋元明诗三百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02月第1版,第149-150页
  • [5]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历代诗歌选 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05,第226页